篇一: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怎么写范文
《方程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49~50页。
【课标分析】
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核心概念/知识地位
方程的意义/重点
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重点、难点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了等式、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展开的。它包括方程的意义、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教学重点是理解等式、“不等式”和方程”的意义,并能进行辨析。教学难点是会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学好本节课为下步学习解方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1、学生认知水平:首先,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其次,小学生对直观具体的感性材料较容易理解和接受。
2、学龄特点:学生好动、好奇心、求知欲强,爱模仿,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但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稳定性差。
所以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些特点,设置直观形象或有趣的情景来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描述、比较、抽象、概括等活动理解方程的意义,感受方程思想。
2、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概念的建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
3、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培养观察、分析、概括能力,渗透方程建模思想。
教学准备:课件、一张任务单
一、问题引入
直面主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认识方程。(板书:方程)听说过方程吗?关于方程你想了解哪行为动词
理解
列出
行为条件
动手操作
练习
行为程度
初步
正确
些内容?
生1:老师,它为什么叫方程?
生2:方程主要学习什么知识?
生3:方程是什么?
师(微笑点头):大家真会提问题!
二、故事串烧
感悟关系
师:有人说方程就是讲故事,讲的什么故事呢?一起走进故事课堂。请看,看图讲故事,谁来试一试?
生:小红和小明在玩跷跷板。
师:小红坐在跷跷板的左边,小明坐在跷跷板的右边,跷跷板可能会怎样?
生1:老师,跷跷板可能会忽高忽低。
师:你能用手比划一下吗?(生比划)还有其它可能吗?
生2:老师,我觉着重力可能会偏向一面。
生3:可能这两个人的体重是一样重,会平行。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三种情况?
生:因为他们的体重不知道。
师:你一下子就说到了问题的关键。看,体重有了。(出示:小红体重33千克,小明体重35千克)
师:跷跷板会怎么样?
生:我认为跷跷板会偏向小明这边。
师:你猜对了。这时候,小红想:如果我背上书包,跷跷板可能又会怎么样?
生1:我觉得可能会偏向小明这边,也可能会偏向小红这边。
生2:也可能小红背上书包,跷跷板会平衡。
师:是这三种情况吗?,(课件出示)
师:怎么又出现三种情况?
生:因为小红背上书包之后,体重就不知道了。
师:一下又发现问题的关键,书包的重量不知道。在数学上,我们把不知道的数叫作未知数。你想用什么来表示未知数?
生1:我想用字母O。
生2:我想用问号。
生3:我想用图形
师:我们用字母X表示行吗?(行)
师:看着图,哪位同学愿意分别讲讲,跷跷板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左右怎么样?
生1:第一幅图小红重33千克,背上书包重X千克,和小明的重量相等。
师:也就是左边是小红体重和书包的重量,右边是小明的体重,左右相等。
生2:左边是小红体重和书包的重量,右边是小明的体重,左边重,右边轻。
生2:左边是小红体重和书包的重量,右边是小明的体重,左边轻,右边重。
师:表达得真完整。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们用算式表示跷跷板的这三种状态,第一种应该用哪道算式呢?
生:33+X=35师:太厉害,一下就想到了,那后两种呢?
生:33+X>35、33+X<35。
师:
用数学式子表示跷跷板平衡与不平衡的状态,更简便了。同学们,请看这(手指33+X=35),像这样用等号连接表示左右相等的式子就叫做等式。这叫等式,那这两道自然就叫(不等式)。
师:现在老师把跷跷板换成天平。你能像讲故事那样,说出天平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左右怎么样吗?
课件依次出示这六架天平,先出示图片,学生描述状态后,然后再给出数量,提炼算式,师生共同丰富式子。
三、体会意义,建构方程
(1)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师:同学们,看,现在我们写出了这么多式子,这里面有的是方程,有的不是方程?(停一下)您能试着找一个方程吗?你找的是哪一道,理由是什么?
师:他就是我们要找的其中一个方程。
师:同学们能把其余几个都找齐吗?
同学找老师用彩色粉笔圈出来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些就是方程,通过我们的努力把所有的方程都找出来了。
师:现在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什么是方程,你怎么说?
明确方程的定义
出示方程的定义
师:这就是方程最伟大的地方——未知的量参与了计算。
强化认知:
刚才通过观察、分类、比较、归纳,同学们不仅认识了方程,还能判断方程,如果再见到方程,你能一眼认出方程吗?出示:
四、尝试应用,巩固模型
1、师:同学们都抓住了方程的两个必备条件来判断,非常好。回头看,我们是怎样找到方程的?课件出示
师:我们通过观察跷跷板和天平的状态,列出了等式和不等式,然后借助分类和比较的方法从等式里面找到了方程。
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如果我在黑板上画一个圈里面表示所有的等式,方程应该放哪呢?
看着图说一说方程与等式什么关系?(方程式等式的一部分或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师:想一想,方程是和谁一起悄悄的来到咱们身边的?
生:等式
师:等式(平衡)表示的是两边相等的关系,看来方程和两边相等的关系是一对非常亲密的好伙伴。以后再看到方程你会起到什么?
生:两边相等的关系
师:如果我们要列出方程,需要先找到什么?
生:两边相等的关系
师:也就是我们只要找到了两边相等的关系,就可以列出方程。下面我们走近生活,看看这几幅图又分别告诉了我们怎样的一个数学故事?你能从图中找出相等关系,并列出方程吗?
(1)
买衣服的情景
(2)喝水的情景
五、回顾反思,畅谈收获
师:同学们,像买衣服、喝水这样的生活情景多不多?(多)这样的生活故事我们能讲得完吗?(不能)这样的相等关系我们能找得尽吗?(不能)所以只要你细心观察在生活中找到两边相等关系,就可以找到方程。方程就像一个模型一样无处不在。
师:现在再来回顾一下,课前老师说方程就是讲故事,它在讲的什么故事呢?
生:它在讲两边相等的故事。
师:对不对?(对)谁再来说。
师:同学们真厉害,方程就是在讲两个相等量的故事。
师: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这节课要结束了,有什么想说的?
生:我知道方程含有未知数和等号
师:噢,你知道了方程的两个重要条件。
生:我知道了方程就是一个已知数加一个未知数等于一个未知数。
师:这是方程最伟大的地方,它让未知的量参与了计算。
学情分析
1、学生认知水平:首先,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学情分析】
起到了铺垫作用;其次,小学生对直观具体的感性材料较容易理解和接受。
2、学龄特点:学生好动、好奇心、求知欲强,爱模仿,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但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稳定性差。
所以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些特点,设置直观形象或有趣的情景来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效果分析
方程,是新课标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49~50页。是在学生已经完成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计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它对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它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本堂课的教学取得了如下效果:
一、课堂导入开门见山引入课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学生
的思考。通过课堂开放,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激发了学生学习需求。
二、故事串烧,感悟关系。以“方程就是讲故事”,激活概念课堂。从两个小朋友玩跷跷板切入,借助学生玩跷跷板的生活经验,思考“跷跷板可能会怎样”?
使学生直观感受想到两边质量的关系,这样学生就从原来只关注结果自然地转换到关注关系,为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打好基础。一鼓作气,继续借助天平讲故事,不断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符号把要说的话表达出来,充分经历用数学的简洁方式表达生活现象的过程,不仅使学生初步感知了方程的表现形式,更主要的让学生体验了方程建模的过程。
三、体会意义,建构方程
引导学生自己找方程,通过小组合作,展开充分的思维碰撞,挖掘学生真实的想法。真正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找到方程、观察特点、概括定义、揭示关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方程,理解方程的意义,建立方程模型。同时,通过寻找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渗透集合思想;最后火眼金眼辨认方程,巩固模型。
四、尝试应用,巩固模型
方程留在学生脑海中的不仅仅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样一句话,通过引领学生进行回顾,让学生明确列出方程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让方程和等量关系的密切联系在学生的头脑中刻下深深的印痕,从而深刻建立方程的模型。通过对比,使学生初步体会方程的价值。
五、回顾反思,畅谈收获
故事讲不完,关系找不尽,却使得方程意义更加深远。畅谈收获,前后呼应,突显主题:“方程在讲两个相等量的故事”,提升方程的意义和本质。
六、细节处值得推敲
1、问题的指向性需更强些
在将9个式子分类这一环节,教师的提问有些不明确,学生得出两种分法后,教师说:“老师也借用这个同学的方法,按是否是等式分成了两类,仔细观察一下能不能再分?”这一问题通过在观察分好的这两块,说得更清楚更强调继续分这一要求,是否就能避免学生出现又回到第一种方法这一错误了呢?
2、教师要学会敏锐地听,机智地答
在学生说出等式与方程的区别与联系之后再回来看这个式子,让学生知道,它既是方程又是等式,可以帮助学生感受等式和方程的联系和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的等式。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了等式、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展开的。它包括方程的意义、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教学重点是理解等式、“不等式”和方程”的意义,并能进行辨析。教学难点是会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学好本节课为下步学习解方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材分析
评测练习
巩固练习:火眼金睛:在下列式子中快速找出方程?并打“√
”
a+5()
10÷
m=2()
24+6Y=540()
3a=12()
8-
2=6()
15+10>2()
达标测评:走进生活
从图中找出相等关系,并列方程。
1、( )+()=总价钱
方程:
()
2、刚好倒满2个热水瓶和1个茶杯
()+()=
一壶水
方程:
()
3、(1)(小强身高)+(比爸爸矮的高度)=(爸爸身高)
21+X=173(2)(爸爸身高)-(小强身高)=(小强比爸爸矮的高度)
21-X=173(3)(爸爸身高)-(小强比爸爸矮的高度)=(小强身高)
173-21=X
课后反思
爱因斯坦曾说:忘掉学校所学的一切知识,剩下的才是教育。由此可知,数学课堂最终应该留给学生什么呢?那应该就是数学思想方法。这正是教师追寻的课堂教学的根。纵观本节课,开课的问题开放提出,跷跷板及天平的状态描述,放手找寻方程及探究方程与等式的关系等,无不体现了教师对方程建模思想深刻解读,设计独具匠心,趣味妙不可言。
1、故事有趣
以方程就是讲故事为明线,以方程的本质就是等量关系为暗线,突出“知识胚胎”的生成,使概念的形成具有更大的涵养面、影响力和迁移性。课始出示两位小朋友玩跷跷板的情景,引导学生讲故事。在故事中提出质疑,奇思妙想地为小芳背上书包,再次质疑,跷跷板可能又会怎样?最后由跷跷板迁移到天平,通过引导学生不断描述状态,直观感受两边质量的关系,促使学生由关注结果自然转换到关注关系。把学生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知识背景中进行教学、注重知识的渗透。力争体现从现实生活到教学的一个提炼过程,一个用数学符号提炼现实生活中特定关系的过程,为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奠定深厚基础。
2、形式有趣
教学方式的改变,让概念教学趣中生趣。打破以往让学生将式子分类的固化模式,改为
让学生“找”出方程;由圈等式和方程给学生看,到让学生自主画圈表示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由给出定义让学生背到学生基于自己的理解概括,通过自我理解、生成、连接,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从
“牵”到“放”,从“被动”到“主动”,牢牢把握学生的认知难点及学习需求。在一次次的思考、交流、追问、抽象、概括过程中,努力使学生感知方程的表现形式,渗透集合思想,更渗透方程建模思想,可谓,改变一点点,给予学生的却是很多很多……
3、梳理有趣
针对学生理解“等量关系”比较抽象,适时引导学生“回头看”,对比回顾让学生理解“等量关系”即
“两边相等的关系”,化抽象为直观,同时培养了学生反思的意识。走近生活,将方程融入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方程。体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可以展现生活”的大众数学观和“知识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科学本质,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注意在“引”字上下功夫,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感悟生活中等量关系道不尽的同时,在回味中完成方程建模。
三趣合一,课堂在学生原生态的交流中,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经验“交换场”、思维“碰撞场”和思想“交流场”。学生头脑中原本还没结构化的思维体系,在教师的引导下慢慢转换,推进着浅层学习向深度理解的进程,催生着学习的真正发生,直抵思
课标分析
【课标分析】
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核心概念/知识地位
方程的意义/重点
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重点、难点
行为动词
理解
列出
行为条件
动手操作
练习
行为程度
初步
正确
篇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怎么写范文
小学数学_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复式统计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二)过程与方法
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培养数据分析观念。(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目标解析】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收集数据、记录数据的方法已经有初步的体验,会将数据整理后填入单式统计表,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借助复式统计表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及其应用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统计的方法和意义。复式统计表呈现、处理数据的方法也是学生以后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三、教学准备
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生交流:同学们,课余时间你有什么兴趣爱好?
2.(相机出示情境图中的六项活动)提出问题:我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怎样验证你的想法?
学生意见不一,引发用统计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创设了一个调查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为复式统计表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1.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1)收集数据
统计一下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每人限选一种)。你打算用什么方式进行调查呢?
预设1:全班集体举手表决;
预设2:男生和女生的特点不一样,喜欢的活动也有很大差别,应该分开统计。
集体讨论后,用男女生分开统计的方法进行调查统计。
(2)整理数据
根据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并填入以下表格。
问题1:观察统计表,能验证你刚才的想法吗?
问题2:从统计表中还知道哪些信息?在使用统计表时有什么发现?(3)分析数据
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2.对比分析,引发冲突。
(1)观察讨论:这两张表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
(这两张表统计的项目都是一样的,但调查的对象不同,每项的数据也不同。)
(2)提出问题:最喜欢看书的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多多少?
最喜欢踢球的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多多少?
……
(3)引发冲突:两张表不方便比较,有更好的方法使男女生各项
对比更方便?
3.合并表格,揭示课题。
(1)合并表格,认识“表头”。
(2)比较表格:这张统计表与合并前的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3)揭示课题:复式统计表。
4.解读信息,体验优势。
这张表包含哪几项内容?根据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男生最喜欢哪种活动的人最多?女生呢?
(2)参加调查的一共有多少人?
(3)你对调查的结果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新课教学的主体,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从复习二年级上册学过的单式统计表入手,把握学生知识的起点,通过对比分析,引发学生内在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合并创造一个更简洁的表格的欲望,真切地感受到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和必要性,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三)巩固运用,拓展提升
1.课件出示教材第37页“做一做”。
(1)全班讨论,集体收集数据。
(2)记录数据,小组讨论分析。
(3)解读信息,完成三个问题。
2.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1题。
思考:这个表格与例题相比有什么不同?怎样阅读表格?
引导学生根据表格结构有序地阅读信息,在此基础上完成本题辨析。3.课件出示教材第39页练习八第2题。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巩固运用复式统计表,在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回顾总结,积累经验
1.回顾课堂,畅谈收获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2.新旧对比,积累经验
复式统计表和单式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不同?它有什么优势?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总结、畅谈收获让学生重温回顾本课内容的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深化统计思想,享受数学的简洁美。
(五)布置作业
1、练习八第4题。
2、调查收集填表
调查收集学校近三年一年级招生人数及男女生人数填入表中
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能猜测一下2019年招生人数吗?你能给学校提出你的建议吗?
《复式统计表》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对收集数据、记录数据的方法已经有初步的体验,会将数据整理后填入单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做简单的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本单元教学复式统计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统计的方法和意义。尤其是借助复式统计表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与整理的必要性以及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及其应用价值。
复式统计表是把两个(或多个)统计项目的数据合并在一张表上,并可清晰、明了地反映数据的情况。这种处理、呈现数据的方法,为学生以后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打下基础。
复式统计表教学效果分析
执教人
统计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教学中我着眼于从学生的现实生活,选取学生身边的熟悉事例,本着数学生
活化,数学问题化的新课程理念,抓住单式统计和复式统计表两个知识点进行了教学。本课教学我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1、关注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整堂课我注重让孩子们主动参与交流讨论,积极进行补充提问,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有效地评价。课堂上通过小组交流、班级汇报,学生相互质疑,自我纠错,老师及时点拨,最后达成共识。将知识由点带面,由表入里,将学习逐步引向深入。
2、关注快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一开始用谈话导入的形式让学生谈谈进小学两年来自己身上一些变化,学生马上就被这话题给吸引住了,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关注知识,站在统计的大背景下进行复式统计表的教学,重视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节课学生都是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
识复式统计表的特点,能根据搜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的魅力就在于它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应该说我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主要一点就是时间把握还不太好,学生在分段统计整理数据这一实践活动费时太多,在复式统计表的形成这一环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很多,总是欲罢不能,呈现前松后紧的状态。如何控制好教学节奏,更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时效,这将是我以后努力的方向。
三年级数学下学期《复式统计表》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通过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对收集数据、记录数据的方法已经有初步的体验,会将数据整理后填入单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做简单的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本单元教学复式统计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统计的方法和意义。尤其是借助复式统计表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与整理的必要性以及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及其应用价值。
复式统计表是把两个(或多个)统计项目的数据合并在一张表上,并可清晰、明了地反映数据的情况。这种处理、呈现数据的方法,是学生以后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
本单元只有一个例题,编排了练习八作为配套练习。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让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编排特点
1.内容的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单元选取的素材都是学生熟悉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例。这些内容具有明显的时代气息,且都贴近学生生活,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2.让学生经历“复式统计表”的产生的过程,体会其必要性,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本单元内容的编排,将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层层递进,让学生完整地经历统计分析的全过程,经历“复式统计表”产生的过程并体会其必要性,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四、具体编排
本单元只有一个例题,首先提出活动任务是“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情况”──需要进行调查,获取数据;接着让学生用以前学习过的知识(单式统计表)来呈现数据,讨论两个统计表的共同点,发现还有更简洁的形式──合成一个表,形成复式统计表;最后通过
回答问题,让学生感受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表中包含的信息内涵更丰富,可直接看出男、女每一项活动喜欢的人数,更便于比较,并可从不同角度去解读和分析问题。
复式统计表评测练习
一、当堂测试
1、巩固练习:教材第37页“做一做”
2、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1题
问题1:统计表包含哪几项内容?
问题2:观察统计表中三届奥运会情况,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1)中国获得的金牌一届比一届多。
(2)俄罗斯获得的金牌一届比一届少。
(3)每届都是美国获得的金牌最多。
3、教材练习八第4题,完成后主动和你的好朋友交流,说说你的感
受。
二、课后拓展调查收集学校近三年一年级招生人数及男女生人数填入表中。
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能猜测一下2019年招生人数吗?你可以给学校提出你的建议吗?
三年级数学下册《复式统计表》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学生喜欢的活动,让学生亲力亲为调查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到学生进一步体验统计的方法和意义,然后通过两个表的对比分析,引发学生内在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合并创造一个更简洁的表格的欲望。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交流探究制作出“复式统计表”。真切地感受到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和必要性,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教学理念比较新,在活动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在学习中进行爱国教育。另外在调查活动的组织上严谨细致,效率很高。不知在教学的过程中在探究复式表的过程教师提出的问题缺
乏针对性导致有的孩子理解错误,合并两个表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学生在教师给出一个男生统计表的前提下,自己在下面又画了一个女生统计表。这也说明我在预设的时候欠充分。所以在处理教学难点时教师的引领,问题的设计尤为重要。如果事先教师先组织学生有效的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提出指向性强的问题,效果就会不一样。如:预设有的同学可能拉近两个表的距离。教师出示这种情况这叫一个表吗?教师动画演示。请同学们思考:这两个表相同的项目怎么办?不同的地方又将怎么处理,最终将这男女同学不同的数据,同时在一张表中体现出来。先与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另外在认识表头的时候在多做几个关于理解表头的变式练习,这也会对表头的理解更加充分。
有遗憾的课堂虽不完美但他给了我们反思的空间,给我们能力的提升创造了空间,我们就是在这样的课堂中一步步反思,一步步成长。优点。
《复式统计表》课标分析
一、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
程内容”的“第一学段”中提出“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涵信息”。
二、课标解读
本单元是学生在学习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整理的必要性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同时,通过把两个(或多个)统计项目的数据合并在一张统计表中来呈现的方法,为学生以后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奠定基础。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为复式统计表的产生奠基1.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趣探究。
在统计活动中,以学生熟悉的日常活动为调查素材,放手让学生自己展开统计。例如:在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和玩电子游戏等活动中,你最喜欢哪种活动,可以让学生用举手的方式表达喜好,现场数数记录或投票画“正”字记录等等,充分经历统计的过程,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去发现、探究、体验。
2.利用学生的知识经验,以旧导新。
通过再次认识单式统计表的形式和数据的收集、记录、整理及分析的方法,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统计前,教师应提出关键问题,即男女生喜欢的活动有没有各自的特点呢?从而让学生意识到,如果将对全班同学进行统计的数据一同呈现,不易发现规律,最好分男女生呈现。这样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作用的同时,也为新知的引出作了铺垫。
(二)重视学生的合作交流,经历复式统计表的产生过程
1.在对比中体会复式统计表的重要性。
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对两个单式统计表进行观察,找出它们的异同:统计项目是一样的,差别是统计的对象和数据不同。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统计表的共同之处,在比较中,发现可以将相同之处合并,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复式统计表产生的重要性。
2.在讨论中感受复式统计表的简洁性。
篇三: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怎么写范文
《6—1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是认识1—5各数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学习“数与代数”知识的起始阶段,对建立初步的数感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重要的意义。这节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通过校园生活中的“老鹰捉小鸡”这一情境,引导学生理解10以内数的意义,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具体物体正确地数出10以内物体的个数,理解6—10各数的意义,了解10以内数的顺序,体会序数的意义,会写6—10各数。
2、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及交流活动,理解10以内数的意义,初步形成数的概念。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在课间活动时,你们玩过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吗?
谁来说说是怎样玩的?
学生发言
师:今天,也有很多小朋友正在玩这个游戏,我们赶快去看一看吧!
课件出现情境图
二、教学6—10各数
师:数一数,有多少个同学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学生回答:10个)
师:你们真聪明,是怎样数出来的?
(学生发言:一个一个的数、2个2个的数……)
师:仔细看图,你还能发现哪些这样的数学问题?
学生提问题
1、认识数字6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跑步的有多少人?”
出示课件
师:为了数的准确率,我采用了画○的方法,大家看,第一个同学画一个○,第二个同学画2个……最后共画了6个○,就写数字6。
师:我们也可以在计数器上拨一个6,你能吗?
学生试着拨数字6,其余学生观察拨的方法。
师:谁来说说6是怎样组成的?
2、自主、合作学习数字7-10各数
师:刚才,我们用画○的方法准确地数出了跑步的有多少人?那
你能用同样的方法数出吊环、足球、向日葵等分别有多少个吗?请大家画在纸上,并写上数字。
请4名同学到黑板上来板演。
同桌交换检查作业情况。
师:(课件)随意挑选一个数来说说数的分成。
检查学生的数数情况
出示课件:连线
3、数学与生活相链接
师:我们身边或生活中数量是6—10的物体有很多,谁能用上其
中的一个数字说一句话。
三、体会序数的意义
1、学生排队
从班中选出本节课表现好的同学(10人)排成一队。
师:这一队共有几人?从前往后数,某某排第几?……
2、基数与序数的不同
师:(出示课件小鸟回家图)填一填,并说说表示的意义一样吗?
四、数字的书写
1、指导学生书写并书空
(出示课件)让学生书空
2、学生练习写数字
五、自主练习
1、7的分成练习
2、6—10各数的分成练习
六、谈收获
师:谁来说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学情分析
学生在幼儿园及日常生活中,由于经常接触6—10各数,所以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数出数量在10以内物体的个数,也能正确数出某个小朋友排第几,但对于10以内数的意义理解不够深刻,对于序数意义的体会不够深入。对数意义的拓展学生理解困难。写数仍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由于学生刚刚入学,握笔姿势需要纠正,加上刚刚练习书写,灵活性较差,所以要想把6—10写规范,同样需进行一定的指导与练习。
效果分析
环节1:在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中,让学生数数
在交流数数方法的时候,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展示不同的数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环节2:我们身边或生活中数量是6—10的物体有许多,用上6—10中的任意一个数字说一句话
通过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量是6—10的物体,并试着说一句话,不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而且语言表达能力也从中得到了培养。
环节3:师生评价同学的书写
准确、流畅书写6—10各数,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功之一,而教师针对学生容易把8的笔顺写反这一情况,着重指导8的书写,以突破教学难点。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是认识1—5各数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学习“数与代数”知识的起始阶段,对建立初步的数感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重要的意义。这节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通过校园生活中的“老鹰捉小鸡”这一情境,引导学生理解10以内数的意义,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评测练习
请你数一数,各种小动物分别有多少个?
自主练习数手指
自主练习填一填。1762534435261自主练习你会填吗?93851课后反思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始,我通过愉快的情景启发学生初步认识6-10各数,由老鹰捉小鸡的谈话引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交谈中明确“小鸡”要按顺序一个牵着一个,为序数的教学做好铺垫。
在交流数数方法的时候,我注意引导学生展示不同的数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认识了这些数后,为使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并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选用6-10中的任意一个自己喜欢的数,通过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量是6—10的物体,并试着说一句话,不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也很好地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而且语言表达能力也从中得到了培养。
关于序数,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为此,我根据一年级学生表
现欲强的特点,让他们排排队学习序数,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整节课,孩子们的情趣很高涨。总之,本节课,我尽量使课堂做到生活化、活动化和趣味化,尽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并且结合孩子好玩、好动的生理天性,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与数学的距离,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的发展,个性得到的张扬,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玩数学”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课标分析
1、能够借助具体物体正确地数出10以内物体的个数,理解6—10各数的意义,了解10以内数的顺序,体会序数的意义,会写6—10各数。
2、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及交流活动,理解10以内数的意义,初步形成数的概念。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四: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怎么写范文
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二)》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用除法解决问题,和“表内乘法(二)”中的解决问题相对应。这个题目中所涉及的数量已由离散量扩展到连续量,由实物个数扩展到了取自于量的数量,它所反映的数量关系是除法现实模型的拓展,渗透了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需要学生根据除法的含义来解决。
在编排上,教材继续呈现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知道了什么?”环节,重在学会根据要解决的问题选择有效的信息解决问题。在“怎样解答?”这个环节,强调对对数量之间关系的理解与分析,并根据除法的意义选择除法计算解决问题,建立解决此类问题的模型,同时深化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解答正确吗?”环节重在渗透检验的方法——把计算的结果当作已知信息,把总钱数当作未知信息,然后用乘法来检验除法。
与例3知道单价、总价,求数量不同,“想一想”的题目是知道总价、数量,求单价的问题,同样要根据除法的意义来解决,继续深化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从整体上来看,比较抽象,要求学生在没有操作辅助的情况下,通过分析,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联系除法的含义加以解决,从而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加强了教学过程的探索性,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二)》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乘法口诀和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对解决问题有了粗浅的认识,基本上明白了这类式题的结构特点,为学习本节课内容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同时,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生活经验,购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并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二)》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课题:解决问题
内容: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二)》教材42页例题3,解决问题
目标:1、根据除法的意义,初步理解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会用除法解决与此数量有关的实际问题。
2、将除法扩展到连续量之中去,深化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3、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会从多余信息中选择有效信息,继续用画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继续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重点:会选择有效信息用除法解决诸如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稍复杂的数量关系,建立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
教学法:合作探究
讨论交流
迁移类推
准备:多媒体课件。
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谈话导出课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2、复习铺垫。
(1)、课件出示复习题算一算,想一想。复习乘法口诀的应用。
(2)、课件出示复习题,解决问题。
3、出示课件,评价导课。
(二)探究交流
获取新知
1、解决问题:课件出示例3(1)生观察,思考:知道了什么?(板书)
(2)小组内交流。
(3)班内交流。
2、课件出示问题:生读问题,思考:怎样解答?(板书:怎样解答?)
(1)生自主思考。
(2)小组内交流。
(3)班内交流,是引导分析总结算法。(课件出示算式)
3、引导分析检验:解答正确吗?(板书:解答正确吗?)
师生探究交流。
4、课件出示:想一想的问题。
生自主完成,班内交流订正。
5、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课件出示)
(1)生思考提问。
(2)指生解决提出的问题。
(三)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课件出示练习题生自主思考解答,班内交流订正。
(四)评价总结
内化提升
1、生自述收获。
2、师评价总结。
(五)布置作业
课外延伸
教材43页,练习九
1~4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知道了什么?
怎样解答?
解答正确吗?
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二)》解决问题
评测练习
1、玩具店里真热闹!(课件出示:小熊-6元、地球仪-8元、皮球-9元、小汽车-?元)
(1)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
(2)如果24元买了6辆小汽车,一辆多少钱?
设计意图:此题重在训练学生思维的细密性,准确性,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购物问题中单价、数量、总结之间的关系,熟知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
2、哇,这么多好吃的水果呀!(课件出示:草莓-6元/千克、香蕉-2元/千克、橘子-4元/千克、苹果-3元/千克)
(1)如果妈妈有36元钱,可以买些什么呢?
(2)买1千克草莓的钱可以买几千克香蕉?
可以买几千克苹果?
设计意图:本习题围绕这节课的重点进行设计,题目中的三个问题都是用除法解答。这样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除法的意义,会根据题意选择解答方法。
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二)》解决问题
学习效果分析
《用除法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中的内容。这一内容,课本设置了三个例题。学生对前两个例题所呈现的各个数量的关系并不陌生。因为这个知识点与他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在教学例1时,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以“学生购买地球仪”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
通过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吸引学生看图搜集主题图中的数学信息,再通过提问“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你是怎么想的?然后思考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信息,你是如何找到这个信息的,以及完整叙述题意,明白题意后独立解答,解答结束后同桌互相交流,集体交流,感知正确答案后,说出你选择这种解答方法的根据,并进行检验。层层递进,逐步加深,学生在看、想、做、验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的完整解答步骤,加深了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增加了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意识。学习例2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解答,给于学生较为充足的思考、解答时间,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例3的学习,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较好地理解和掌握用除法来解决问题的想法,及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堂上通过提问“你是怎样想的?”“你能说的更好吗?”让学生充分思考,畅谈自己的想法,然后着重说明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让学生积极主动的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有效的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现实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通过本节课的探究交流活动,学生基本掌握了应用乘法口诀解决除法问题的方法,并能根据乘除法的关系对解答结果进行验证,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接受度好,但是描述解题思路的能力也就是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
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二)》解决问题
课后反思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了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用除法解决问题,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用迁移的方法,熟练地掌握和运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并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此,我设计这节课的重难点是:使学生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求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围绕这一教学重难点,我设计这样几个教学层次:
(1)复习旧知识,引出学习新知识。
(2)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美好的教学氛围下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课堂上,通过课件,采用激趣法、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亲身感受,然后列出式子,再根据口诀来求得商是多少的方法,进而掌握稍复杂的数量关系,并能够正确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通过多种多样的练习方式来巩固所学习的知识。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使课堂收到良好的效果。
(5)在课堂上,我还注重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培养小组合作学习探索的能力,并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当然,在课堂上,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如对学生的引导方式上,形式不够丰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不是很高,不能充分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合作的效率不是很高,没能关注到每个学生并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二)》解决问题
观评课记录
1、认真研读教材,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结构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教学方法恰当,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教学效果很好,真正使学生“一课一得”。
2、在教学过程中,给与学生比较充足的自主探究机会。
根据教学内容,老师组织学生对有关解答进行观察、比较、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自己尝试独立解决。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概括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3、精心设计练习。
教学中,学生有一定的练习量,特别是最后的提升式题,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有两个问题提出来供大家探讨:
1、教学内容量多,练习形式较为单一。
老师辅导学生形式重复,提问方式较为单一。没有给学生留有独立作业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作业,既巩固了新知,又使老师能检查到学生的真实的学习效果,以便调整自己的教学。
2、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急需提高。
口头表达能力,是思维过程的描述,描述语言应该比较严密,比较简洁。这节课,学生多处的回答都基本上切题,比较完整。但是有的地方啰嗦、不得要领。这虽然与学生的年龄有关,与生活经验有关,不过也能够看出老师在日常教学中,训练不够到位,说与做脱钩。希望以后老师能够重视,有意识、有重点地培养,让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新的提升。
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二)》解决问题
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问题的解决目标是“……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增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教材在完整的呈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之后,出示“想一想:如果24元买了6辆小汽车,一辆小汽车多少钱?”最后,还借助小精灵的“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吗?”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问题“直觉”。此外,还借助情境主题图,让学生从现有的信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问题意识,帮助学生形成敏锐的问题“嗅觉”。
篇五: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怎么写范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学情分析
作为小学数学老师,要想把课上的精彩、上的高效率,就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而准备中重中之重便是对学情分析。我认为要做好学情分析,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1、了解学生的层次水平。有位著名的学者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那么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智力、学习基础也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我们在设计课时,要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上有所收获。
2、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之后才能更好的设计教案。
3、了解学生的预知能力。老师要在课上做到游刃有余,就必须了解学生在课上会提出什么问题、你讲的知识哪些是他们一看就会,哪些知识是需要老师讲解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会的不讲、难的重点讲”,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做到事半功倍。
4、了解学生对这节内容能预知那些,学生的基础怎样?相关的知识学生掌握得如何?学生对于这个内容的学习兴趣如何等。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应达到什么样的认识水准,能理解哪些基本的基础知识,能具备判断
哪些是非观念等,作为老师在备课中要考虑,要分析。学情分析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关注学生的相异构想,了解学生的潜意识,教师要思考:相关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生掌握得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哪些问题?学生可能会产生哪些错误?如果出现问题时教师如何设置台阶来解决难点?教师要在做认真仔细分析的基础上思考:讲什么?怎样讲?5、.学生学习状况分析。所任教班级整体学习情况,有些班级思维活跃、反应迅速,与老师配合比较好,但往往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稍微欠缺;有些班级则较为沉闷,但可能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理解掌握的不同,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经验和课堂观察,敏锐捕捉相关信息,通过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合作等方式尽量取学生之长、补其之短。”对学生个体差异也应分析,学生的家庭文化背景、个人的性格、气质和生理特征等与学生学业成绩具有直接关系。老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地分析研究。
6、课堂教学的分析。教学对象是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完整、鲜活的个体。
教学中学生的行为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因此,真正的学情源自于课堂,最有效的学情分析应是对课堂教学的高度关注。一方面,通过认真的观察和倾听,及时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为,并以此为依据合理地调整教学问题和适时地调控教学进程;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准确了解学生的体会和感受,从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有效开发和利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
学情分析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工作,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有一个大局意识,统筹观念,并要具备坚强的毅力,做到细心的观察和耐心的总结。
篇六: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怎么写范文
《可能性》教学设计学校课题年级五设计者时间2019.4.23课时第2课时可能性《可能性》这一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世教材解析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随机现象,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力求学情分析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由于学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由于学生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发展,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逻辑关系。1、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教学目标2、在活动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列出简单试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3、让学生经历“猜想-、让学生经历“猜想-实践-实践-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让学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准备教学重点:通过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随机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教学难点: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课件、盒子、各种颜色的小球、作业纸、磁力扣教学过程1、课前互动同学们,你们是喜欢玩儿还是喜欢上数学课?一会上数学课,老师也喜欢玩,玩中会不会也有数学?今天我们这就在游戏中学数学,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引出课题。
思考数学。姓什么?同学们真会观察,接下来我们就睁开数学的眼睛来观察,来思考好吗?来观察,来思考好吗?
2、通过趣味游戏,初步感知可能性、通过趣味游戏,初步感知可能性
为迎接六一儿童节,很多班都举行了联欢会,进行节目选拔,这个班正在举行这个班正在举行联欢会,为了增加联欢会的趣味性。老师决定现场抽签表演节目。师决定现场抽签表演节目。
师:小丽,小雪,小红三位同学分别抽签,猜猜看,首先由小明来抽,他会抽到什么节目?来抽,他会抽到什么节目?
生猜:可能是唱歌,可能是跳舞,也可能是朗诵,三种可能都有。
演一下好吗?演一下好吗?
师:我们请三位同学来扮演小明,小红,小雪,我们来抽抽看。
看看是不是三种情况,都有可能抽到,要求每次抽出来后再放回去。看看是不是三种情况,都有可能抽到,要求每次抽出来后再放回去。
3.3.
实践实践
游戏交流,互通思在小明抽之前,我们先猜一下,小明可能会抽到什么?在小明抽之前,我们先猜一下,小明可能会抽到什么?
想。
我们抽抽看,抽到的是跳舞我们抽抽看,抽到的是跳舞
还剩下两张签,接下来该小丽抽了,她可能会抽到什么呢?还剩下两张签,接下来该小丽抽了,她可能会抽到什么呢?
师:朗诵和唱歌都有可能。确定吗?不能,但是有一点我们确定了,还可能会抽到跳舞吗?了,还可能会抽到跳舞吗?
生:不可能,所以我们现在只剩下最后一张了,小雪会抽到什么
呢?能确定吗?为什么?呢?能确定吗?为什么?
梳理:节目的种类是固定的,开始时我们不能确定会抽到哪个节
目,随着节目前一张一张被翻开。虽然我们不能确定会抽到哪个节目,会抽到的节目了,而且我们还学会了用“可能”、“不可能”、“一定”
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现象,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
究的内容,可能性。究的内容,可能性。
4、实践验证,领悟新知、实践验证,领悟新知
师:这些盒子里都装着球,它们大小一样,但颜色不同,现在我
们这样一摆,咱们谁也不知道哪个是哪个。们这样一摆,咱们谁也不知道哪个是哪个。
但猜测范围在一点点缩小,到只剩最后一张时,我们就可以完全确定
师:现在老师来说一下游戏规则,老师找同学来摸球,每次只摸一个,看好这个球的颜色后,记录下来再放回去,然后大家根据摸的结果来猜,如果猜出来是哪个盒子,咱们就猜下一个,如果猜不出来咱们继续摸,直到猜出这个盒子是哪个盒子为止,听明白了吗?老师来记,大家来猜来记,大家来猜
师:摸出一个绿球。谁有话说,这个盒子肯定不是d,因为从d中摸不出黄色,谁还有话要说,最有可能是a,因为a全是黄色,一下摸出黄色,说明a可能性最大,还有话说吗?如果我们再摸出一个绿色的,那么一定就不是a盒子,因为a箱子里全是黄色的,d箱子里全是黄色的,d肯定不是,那么在ABC这三个箱子中a的可能性最大,c的可能性最大,c最小b居中。居中。
师:我们只摸出了这一个球,同学们就有了这么多想法,同学们真是一群爱思考的孩子。真是一群爱思考的孩子。
生:我们刚摸出一个黄球,所以不可能是d,如果我们从地核中摸出一个球,一定是绿球,不可能是黄球红球,所以有同学建议要排除d,所以可能是a、b、c,所以我们要继续摸。,所以我们要继续摸。
师:好,我们刚刚又摸出了一个绿球。师:好,我们刚刚又摸出了一个绿球。
生:谁有话说?老师c可以排除了,不一定可能摸到的还是上一个,c个,c的可能性较小了,只有一黄,摸到的可能性较小,谁还有话要说。说。
a排除掉了,因为a中全是黄,不可能有绿,嗯,所以c的可能性最小,b性最小,b的可能性较大,大家同意,不可能是a,所以可能是b或者是c。谁还有话要说?老师我有不同的意见,里面有一绿一黄两红的可能性较小,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的可能性较小,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都有可能,但我们无法确定,那怎么办?生:都有可能,但我们无法确定,那怎么办?
生:继续摸,看看能不能摸出c盒中的红球,连续摸几次。盒中的红球,连续摸几次。
师:先摸到这儿,谁有话要说,我认为b盒的可能性最大,现在我们不摸了,就让同学们来做决定,选b的举手的举手
师:让他来说说想法。师:让他来说说想法。
生:老师,我觉得,c生:老师,我觉得,c依然有可能,但是他的可能性很小依然有可能,但是他的可能性很小
此处的提问是为后面的思考做铺垫。
通过比较、排除,学习推理、判断。
师:好,现在我们不摸了,我们就让同学们做决定,揭开谜底的时刻到了,我们发现这个盒子是b盒。盒。
5、继续实践、继续实践
师:同学们,我们给这个盒子标上标签,我又拿起一个盒子来,同学们看。那看这个盒子是a、d还是c,我们的规则不变,还是继续猜。第1个摸出来的是绿色,那么a排除了。第2个摸出来的,又是绿色,这时有同学说,很可能是闭合,因为他摸到的绿色的可能性非常的大,但是有的同学认为,摸到的。可能摸到的这个绿球,还是上一次摸到的这个,好,那么我们就继续去摸。好,第3次我们摸到的是一个红球,所以同学们我们现在可以非常的肯定,我们现在摸到了这个盒子是c盒。盒。
6、继续猜、继续猜
总结方法。
师:还有两个盒子同学们有什么建议?有什么想说的,生:老师,我认为在摸一个球就可以确定哪个是a哪个是d,比如只要摸出黄球
就百分百是a摸出绿球,就是地,通过刚才的游戏,我们知道了这4个盒子里球的颜色。个盒子里球的颜色。
7、总结练习、总结练习
(1)刚才我们玩了两个游戏,我们知道我们身边发生的有些事
情是一定发生,有些事情不可能发生,有些可能发生,所以我们来看一下,你们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说下面几件事的可能性吗?一下,你们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说下面几件事的可能性吗?
(2)我们来猜一下盒子里应是什么球。同学们尽情想象去聊,感受可能性的大小。感受可能性的大小。
(3)超市准备进行抽奖活动,请同学们为这个转盘设计一个样式,是转到红色区域的可能性是黄色或绿色的两倍。第一。样式,是转到红色区域的可能性是黄色或绿色的两倍。第一。
8、结语。、结语。
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可能性的大小,对事物的发展做出预测和判断,同学们今天的表现很精彩,愿你们常带着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今天的课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可能性》学情分析《可能性》学情分析
人教版“可能性”问题由原来的由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到现在只判断可能性的大小,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讲难度降低了。本节课我试讲了2次,每个班级出现的情况都不一样。次,每个班级出现的情况都不一样。
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由于学生概括能力较弱,的生活,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由于学生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发展,很大程度上由于学生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发展,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逻辑关系。所以在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充分试验、收集、分析数据,帮助他们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所以帮助他们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所以本节课中,应多为学生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从而乐于探究。于探究。
《可能性》效果分析《可能性》效果分析
本节课从学生的角度安排教学过程、本节课从学生的角度安排教学过程、呈现学习内容、本节课从学生的角度安排教学过程、呈现学习内容、提供操作材料,呈现学习内容、提供操作材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主动完成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因此,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主动完成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因此,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究精神得到培养,创新潜能得到开发。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体验。究精神得到培养,创新潜能得到开发。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体验。
按照我对教材的理解,并遵照《新课程标准》中:在课程设置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精神,设计好小游戏,让学生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学习、感悟新知。感悟新知。
有意义的练习及作业的设计要考虑有利于知识点的落实,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要考虑练习内容的层次性,手段的灵活性,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习内容的层次性,手段的灵活性,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可能性》课标分析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能用文字、字母或图表等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解释结果的合理性。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
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在执教本节课时,我本着“以生为本”的原则进行授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及策略。在课上,通过给学生们创设游戏为活动载体,在玩中学、在玩中悟。课上,孩子们对参与游戏的积极性非常高,所以,对课堂的注意力便非常集中,听讲非常认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观点。课堂效果良好!
《可能性》测评练习《可能性》测评练习
利用左边的空白转盘设计一个实验,使指针停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分别是停在绿色和黄色区域的2倍。倍。
《可能性》教学反思
虽然课已经上完,一师一优的教研活动也已经结束,但是我知道我们的教学工作并没有结束,我不能停下前进的脚步,是应该静下心来,好好地自我反思、总结的时候了。
对教材的分析要全面、到位,把握内在联系,分清主次轻重。本节课我始终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观察和猜想、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观察和猜想、操作的机会,为学生提供观察和猜想、操作的机会,并遵操作的机会,并遵循了“现实题材—数学问题—数学模型—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来设计教学,“现实题材—数学问题—数学模型—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来设计教学,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探索与应用的过程,用故事开头用故事结尾,使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在思考中逐步学会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可能性》课标分析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能用文字、字母或图表等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解释结果的合理性。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在执教本节课时,我本着“以生为本”的原则进行授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及策略。在课上,通过给学生们创设游戏为活动载体,在玩中学、在玩中悟。课上,孩子们对参与游戏的积极性非常高,所以,对课堂的注意力便非常集中,听讲非常认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观点。课堂效果良好!
篇七: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怎么写范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数与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在数与形之间建立联系,寻找规律,发现规律,运用规律提高计算技能。
2、过程与方法:运用数学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经历猜想与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大胆猜想验证,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通过以形想数的直观生动性,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在数与形之间建立联系发现规律,正确地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难点:借助数形之间的联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今天老师和你们进行一场口算比赛,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1+3+5+7+9+11=
1+3+5+7+9+11+13+15=
1+3+5+7+9+11+13+15+17+19=
(设计意图:自然地将学生带入数学学习中,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活动的意识。)
1、指名回答并要求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
2、教师引导:我是借助图形进行简便计算的。“数”与“形”密不可分,可用“数”来解决“形”,也可用“形”来解决“数”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深入研究“数”与“形”的关系。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例11、看图,把算式补充完整。
1=()21+3=()21+3+5=()22、仔细观察,看一看上面的图形和算式左边有什么关系?
3、观察算式中加数的特点,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⑴算式左边的加数的个数与对应的大正方形中
每行(或每列)的小正方形的个数相同
⑵算式左边的加数是大正方形左下角小正方形
和其他“7”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之和
⑶算式左边加数的和正好等于小正方形的个数
⑷算式中的加数都是奇数
⑸有几个数相加,和就是几的平方
4、如果继续这样摆下去,第4个、第5个大正方形各需要多少小正方形呢?你能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计算出它的结果吗?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学具,在桌面上拼一拼,摆一摆,算一算,仔细观察,说说你的发现。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在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学生汇报
规律:从1开始的几个连续奇数相加,和是这串数字的个数的平方。
考考你:
1、你能利用规律直接写一写吗?
1+3+5+7+9+11+13=()2=922、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你能很快地计算出结果吗?
1+3+5+7+5+3+1=()
(二)出示例21、观察: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预设:
生1:从左往右看这些分数越来越小。
生2:这些分数的分子都是1,分母都是偶数。
生3:从第二个数开始,每个数是前一个数的一半。
预设:
a.结合圆的面积验证:用一个圆的面积表示单位“1”。
b.结合线段图验证:用一条线段表示单位“1”。
思考:
1、如果不停地加下去,空白部分会怎么样?
(无穷小。)
2、那1+1+1+2481+1+……的结果怎么样?
1632(无限接近1。)
讨论: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如何验证我们的猜测?
3、验证(引导学生用数形结合的规律验证)
(1)用一条长度为单位“1”的线段进行验证。先取它的1,2再取它的1,再取它的1,再取它的481……一直这样取下去,16剩下的空白部分越来越下,几乎看不到,而取走的部分几乎占满了整条线段。
(2)用一个面积为单位“1”的圆进行验证。先取它的1,2再取它的1,再取它的1,再取它的481……一直这样取下去,16剩下的空白部分越来越下,几乎看不到,而取走的部分几乎占满了整个圆。
4、思考:通过借助图形来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感想?
板书:有些问题,通过画图,解决起来更直观、容易!
三、课堂练习
1、请你根据例1的结论算一算。
1+3+5+7+9+11+13+11+9+7+5+3+1=()
3、下面每个图中各有多少个红色小正方形和多少个蓝色小正方形呢?
照这样画下去
第6个图形有
个红色小正方形,个蓝色小正方形。
第10个图形有
个红色小正方形,个蓝色小正方形。
你能解释这其中的道理吗?
4、下面每个图中最外圈有多少个小正方形?
照这样画下去,第4个图最外圈有()小正方形
第5个图最外圈有()小正方形
你能解释这其中的道理吗?
4、请你根据上面的图形与数的规律接着画一画,填一填
()
()
()
如果不画,这样排下去,第10个数是多少?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数与形是一对分不开的好兄弟。”
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呢?一起来说说吧。
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有哪些优点?
就像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非。”
五、拓展延伸(作业)
运用例1学到的思考方法,能直接算出下面式子的结果吗?
2+4+6+8+10+12+14+16+18+20=
规律:从2开始的n个连续偶数的和等于()
板书设计
数与形
规律:从1开始的几个连续奇数相加,和是这串数字的个数
的平方。
数形结合的思想
更加直观、容易!
《数与形》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数学基础知识和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些基本的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技巧。数形结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把数与形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可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更简单,使抽象的问题变得更直观。
数与形相结合的例子在小学教材中比比皆是。有的时候,是图形中隐含着数的规侓,可利用数的规侓来解决图形的问题。有时候,是利用图形来直观地解释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原理与事实,让人一目了然。尤其是小学生思维的抽象程度还不够高.经常需要借助直观模型来帮助理解。还有时候,数与形密不可分,可用“数”来解决“形”的问题,也可以用“形”来解决“数”的问题。例如:几何及微积分中曲线与方程、方程组及函数与图像互为工具互为解释,有机融合。小学中的正比例关系和反比比例关系图象也很好的反映了这样的思想。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使学生通过数与形的对照,利用图形直观形象的特点表示出数的规律。
二、是借助图形解决一些比较抽象的、复杂的、不好解释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方式进行了教学:
1、引导学生数形结合,相互印证。
形的问题中包含数的规律,数的问题也可以用形来帮助解决,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体会到数与形的这种完美结合。既可以从数的角度出发,让学生
看看可以怎样用图形来表示数的规律,也可以让学生寻找图形中所包含的数的规律。通过数与形的对应关系,互相印证结果、感受数学的魅力。例如,在例1中可以先让学生计算1+3+5+…的得数,使学生发现得到的和都是“平方数”,再通过图形的规律理解“平方数”和“正方形数”的含义。也就是说,如果用1个小正方形、3个小正方形、5个小正方形……可以共同拼出一些大小不一的大正方形图。也可以有规律的呈现由小正方形拼成的大小不一的大正方形图,让学生看看前后两个大正方形图相差多少个小正方形,例如,边长是2的大正方形和边长是1大正方形,相差的是3个小正方形;边长是3的大正方形和边长是2大正方形,相差的是5个小正方形……相差的小正方形数正好是“”形中的小正方形数。因此,每个大正方形图中都隐藏着一个算式,即1+3+5+…+(2n-1)=n2。
2、使学生感受到用形来解决数的有关问题的直观性与简捷性。
图形的直观、形象的特点,决定了化数为形往往能够达到以简驭繁的目的。例如,例2中,用举例的方法求出等比数列的有限和,都不能证明无限多项相加的结果为1。但是如果用圆和线段的图形加以说明,学生则比较容易理解当一个数无限趋近于1时,其结果
就是1.一个极其抽象的极限问题,由于用图形来解决,就变得十分直观和便捷了。
《数与形》效果分析
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本节课我始终注意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自主发现,使学生充分理解数学问题也可以转化成图形问题来解决,同时对于较复杂的、抽象的数学问题,可以借助数形结合的思想,将它们转化成直观形象的问题来解决。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数学问题可以与图形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我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采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等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并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在小组合作时,我没有及时的对学困生进行恰当的指导,以致于他们在理解起来有困难,这一点,我在课下的时候,会加以指导和训练。
数学广角----数与形
教材分析
数形结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把数和形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可以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更简单,使抽象的问题变得更直观。
数与形相结合的例子在小学数学教材与教学中随处可见。有些情况下是图形中隐藏着数的规律,可利用数的规律来解决图形的问题。本单元的例1以及相关练习就属于这种情况,使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算式左边的加数之和,正好等于每个正方形中每列小正方形个数的平方。而有些情况下,是利用图形来直观地解释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原理与事实,让人一目了然。尤其是对于小学生,其思维的抽象程度还不够高,经常需要借助直观模型来帮助理解。还有的时候,数与形密不可分,可用“数”来解决“形”的问题,也可用“形”来解决“数”的问题。例如,解析几何中,函数图象与方程、方程组互为工具,互为解释,有机融合。小学中的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图象也很好地反映了这样的思想。
本单元教材以“1+3+5+7+……(2n-1)=n2”和
“+++121418111++……=1”为例,引导学生认识利用数和163264形的结合解决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自主探索图形中隐藏着的数的规律,会利用图形来解决一些有关数的问题,并学会应用所发现的规律。教学难点是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极限等基本数学思想。
评测练习
考考你
1、1+3+5+7+9+11+13=()
=922、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你能很快地计算出结果吗?
1+3+5+7+5+3+1=()
练一练
1、请你根据例1的结论算一算。
1+3+5+7+9+11+13+11+9+7+5+3+1=()
2、下面每个图中各有多少个红色小正方形和多少个蓝色小正方形呢?
红色:()
()
()
()
蓝色:()
()
()
()
照这样画下去
第6个图形有
()
个红色小正方形,()个蓝色小正方形。
第10个图形有()个红色小正方形,( )个蓝色小正方形。
你能解释这其中的道理吗?
3、下面每个图中最外圈有多少个小正方形?
照这样画下去,第4个图最外圈有()小正方形
第5个图最外圈有()小正方形
你能解释这其中的道理吗?
4、请你根据上面的图形与数的规律接着画一画,填一填
()
()
()
如果不画,这样排下去,第10个数是多少?
《数与形》教学反思
数与形是数学中的两个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研究对象,数形结合可以让数量关系与图形的性质的问题很好地转化,通过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数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数的运算的意义,可以使思路与过程具体化。把数与形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可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更简单,使抽象的问题变得更直观。
数与形结合的例子,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比比皆是。有的时候,是图形中隐含着图形的规律,可利用数的规律来解决图形的问题;有时候是利用图形来直观地解释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原理与事实,让人一目了然。尤其是小学生思维的抽象程度还不够高,经常需要借助直观模型来帮助理解。也就是说,数与形密不可分,可用“数”来解决“形”的问题,也可以用“形”来解决“数”的问题。
为了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我翻阅了大量的有关数与形的资料,确定了自己的教学目标:
1、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在数与形之间建立联系,寻找规律,发现规律,运用规律提高计算技能。
2、运用数学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经历猜想与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大胆猜想验证,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在通过以形想数的直观生动性,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然后在教学设计时,尽量简单,不要给学生更多的思想压力,力争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一个非常棒的观察员,思考者,自己能行,给
学生提供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教学时我安排了两次合作,尽量让优等生带动学困生一起积极思考,避免上成优等生自己的课堂。
在解决完例1后,我及时让学生总结方法,进行反馈练习。在进行例2教学时,如果能让学生说出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这个问题,就更好了。这样就更能让学生理解“有些问题,通过画图,解决起来更直观、容易!”
本节课它虽然是新课,可是这种隐藏在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学生虽然在以前的学习中都感受过,领悟过,但本节课再次把这类知识整合,加深学生的印象,加深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魅力感。同时通过这节课,我也感受到了数学美,没有绚丽的语言,没有多彩的外衣,它简简单单,却又深刻难忘。
《数与形》课标分析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我紧密结合自己的课题“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与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研究”、“在数学课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小组合作及应用数学意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认为运用活动教学形态,多媒体演示形态,采取“引导-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篇八: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怎么写范文
四年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精选7篇)
四年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篇1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测量、猜想等学习活动,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2、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说出小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并正确能读写小数;
3、在合作与交流中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小数的含义是属概念教学,较为抽象、凝炼,根据学生对概念的认知,一般遵循: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的这一规律。
1、从生活中了解小数,明确要用小数表示的必要性。
2、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理解、抽象小数的意义。
3、通过观察、测量,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4、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及广泛运用,体验数学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和乐趣。
教学学法:
1、学会通过观察、测量、归纳,可以发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独立看书,汇报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创设“5.1”假期情景,使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念相吻合
1、在假期里你买了什么物品?花了多少钱?
2、老师买了一本书,同学们猜一猜要多少元?
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归纳出不能用整元数表示的这种数,要用小数表示。引入课题。
这样的设计,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发起学主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明确目标探索新知
同学们都知道小数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那么同学们想了解小数的什么?
我预设学生的提问(预设)
1、小数是怎么来的。(怎么产生的)
2、什么叫小数?(小数的意义)
3、小数是怎么读的,怎么写的?
根据学生提的问题,师生分析问题
1、师生小结小数的意义
(1)象“0.1、0.3、0.9”这些小数叫1位小数。(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1位小数。1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象“0.01、0.04、0.18”这些小数叫2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2位小数。2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3)象“0.001、0.015、0.219”这些小数叫3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3位小数。3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2、学习小数的写法
三、巩固新知
1、练习“考考你”;(练一练)第1题
2、用米做单位测量同桌的高度;
3、菜市场买菜统计表。
【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使学生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小结
1、了解小数的历史。(小资料)
【了解小数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学了小数这节课,能谈谈你知道了些什么吗?
五、作业布置
1、从生活中记录一些小数,明天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2、完成《作业本》
布置实践性的作业,使学生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年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篇2一、班级概况:
新学期伊始,我所担任的四年级3班转入学生--名,现在班级人数--人。其中男--人,女--人,少数民族--人,单亲--人。每个孩子都活泼可爱,有着很强的上进心和集体荣誉感。他们纯洁善良,好奇心强,求知欲强。但是由于本班男女生比例悬殊大,男孩子活跃、好动,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时常不能控制自己,上课时爱随便说话或者做小动作。很多行为习惯有待进一步培养。
二、工作重点:
1.继续加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培养,配合课任老师抓课堂常规。教育学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热爱集体,遵守纪律,讲究卫生,争当文明学生。
2.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引导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活动要加强对思想品德教育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活动之前制定好计划,明确活动要求,设计好活动并扎扎实实地组织实施,力求取得课题研究的最大效应。班主任与学生一起确定好本学期各项活动的主题,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课内外活动,如主题班队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
3.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责任心,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和成就感。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供显示学生才华的机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自理自治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掘创新精神。
三、具体措施:
1.重视养成教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对学生的成长进步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一个人终生受益。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与学校的德育工作密切配合,本学期以新三好评选为契机,家校配合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对学生进行每周综合性评价。重点落实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不使一个学生掉队。
2.加强后进生管理:面向全体学生,分类施教,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要从关心、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关心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掌握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发展情况。关心学生的生活,及时和家长联系,体贴他们的冷暖,了解他们的心理,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以使班主任工作做的更好。
3.及时了解学情:准确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因材施教,在重点难点上下工夫,以促进全班成绩的平稳、扎实地上升。
4.培养班级干部:班级小干部是班主任的左右手。不仅要认真选拔小干部,同时要精心培养小干部。第一,帮助小干部树立威信;第二,鼓励小干部大胆工作,指点他们工作方法;第三,严格要求小干部在知识、能力上取得更大进步,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亦即“以点带面”;第四,培养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要能够通过干部这个小集体建立正确、健全的舆论,带动整个班集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集体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亦即“以面带面”。
四年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篇3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有效的教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希望你会喜欢!
一、教学内容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P52——P53例4、例5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
[2.认识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中各种不同数量的求法,会应用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
难点: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谈话:同学们,这有一些物品的价格信息,请你来做售货员,算一算要花多少钱?(出示教材P52例4)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4(1)篮球每个80元,买3个要多少钱?
(2)鱼每千克10元,买4千克要多少钱?
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指名汇报并板书。
[师:说一说,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什么的问题?
总结:两道题都是讲的买商品的价钱问题,题中篮球每个80元、鱼每千克10元,这样的每一件商品的价钱是单价(板书:单价),买3个、买4千克这样买的件数是数量(板书:数量),求一共用的钱是总价(板书:总价)。]
师:找一找,数学书的单价是多少?你还知道哪些物品的单价。
师:说一说第(1)题中篮球的单价、数量、总价各是多少,怎样求总价?(2)题呢?
[从上两题中你能发现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吗?生概括并板书
想一想如果知道总价、数量怎样求单价呢?生汇报
如果知道总价和单价又该怎样求数量呢?生汇报
总结:我们在识记这一组数量关系时,只要记住“单价×数量=总价”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能想出“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2、教学例5出示例题,独立解答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一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25米,10分钟行多少米?
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指名汇报并板书。
师:说一说,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什么的问题?
[总结:两道题都是讲的行程问题,题中每小时行70千米、每分钟行225米,这样的在一个单位时间里行的路程,是速度(板书:速度),所用的4小时、10分钟是行走的时间(板书:时间),求出的280千米、2250米,这样的一共行的路是路程(板书:路程)。]
师:说一说第(1)题中汽车的速度、时间、路程各是多少,怎样求路程?(2)题呢?
[从上两题中你能发现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吗?生概括并板书。
想一想如果求速度,又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怎样列式?生汇报
如果求时间,又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怎样列式?生汇报]
总结:我们在识记这一组数量关系时,只要记住“速度×时间=路程”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能想出“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三)巩固发散
教材P52-P53做一做,指名汇报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单价×数量=总价
速度×时间=路程
总价÷数量=单价
路程÷时间=速度
总价÷单价=数量
路程÷速度=时间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并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认识了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中各种不同数量的求法,会灵活应用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年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篇4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26页例1及练习四的1、2题。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邮政编码的作用,探索发现邮政编码的规律。
2、培养学生调查搜集、分析研究、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实践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课前收集与编码有关的信息,走访当地邮政局的叔叔、阿姨,了解当地邮政编码及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教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和调查了身边一些与编码有关的信息,谁来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字编码?
(学生自由发言:邮政编码,车牌号,身份证,电话号码,门牌号,银行帐号……)
教师:老师也搜集到了一些用数字表达信息的资料,多媒体?
?
[点评:让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于生活,同时以最短的时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数字编码的问题。
二、邮政编码中数字的意义和邮政编码的作用
1。邮政编码中数字的意义。
教师:同学们寄过信吗?
(多媒体出示例1的信封)
教师:这封信是寄往哪里的?
学生:重庆市巴南区鱼洞镇的。
教师:你们谁知道左上角的这组数字在信封中叫什么?右下角的这组数字在信封中叫什么?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寄信人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
学生:左上角的这组数字是收信人的邮政编码,右下角的这组数字是寄信人的邮政编码。
教师:那你们了解邮政编码每个位置上的数字表示的什么意思吗?
学生1:邮政局的阿姨说,邮政编码是全国统一的,都是6位数,不同数字表示不同的地方。
学生2:……
[点评:邮政编码的作用是什么?编排有什么规律?学生知之甚少。为此,教师在课前组织学生走访当地邮政局的叔叔、阿姨,了解当地邮政编码及方法对本节课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这是我们重庆市巴南区部分乡镇、街道的邮政编码,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邮政编码有什么规律?先小组讨论,再汇报。乡、镇街道?
巴南区石岗车站401348巴南区一品新街401349巴南区鱼洞镇黄溪路40132巴南区南彭镇南湖路401347巴南区圣灯正街401349巴南区百节百正街401322巴南区界石镇界新街401346学生1:我发现这些邮政编码的前面4位的数字是一样的,都是4013。
学生2:我发现他们的后两位数字不同,这两位数字应该代表巴南区不同的乡镇、街道。
教师:接下来我们再看看重庆市部分区县的邮政编码。比较一下,你又有什么发现?
区县名
邮政编码
渝中区40000江北区40000南岸区40000大渡口区40000沙坪坝区40000九龙坡区40000北碚区40070万盛区40080双桥区40090渝北区40112长寿区40122巴南区40132綦江县40142合川市40152永川市40216江津市40226大足县40236荣昌县40246学生1:我发现前两位的数字是相同,都是40开头。所以我想40应该代表重庆市吧。
学生2:我发现第3、4位应该代表各区、县,00代表的是市区,而07,08,09,11,…,24这些代表县。
学生3:通过观察,我猜想其他省市中,邮编的前两位的数字是不相同的。
教师: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来看看其他省市的邮政编码。省市名邮政编码省市名邮政编码省?
太原03000沈阳11000上海市20000大同03700大连11600天津市30000阳泉04500鞍山11400重庆市40000长治04710抚顺11300石家庄05000长春13000哈尔滨15000保定07100吉林13200齐齐哈尔16100教师:通过以上观察,你们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1:现在我发现邮政编码的前两位数字表示省、直辖市。
学生2:我发现直辖市的邮编第二位都是0,例如:北京是100000,上海是200000,天津是300000,重庆,400000。
教师:现在你们知道邮政编码的六位数字分别表示什么吗?
学生:前两位的数字表示省、直辖市,第3位的数字代表市(地区),第4位的数字代表县(区),后两位代表乡(镇)。
[点评:向学生提供大量的邮政编码信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得出邮政编码6位数字表示的意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
2、邮政编码的作用。
教师:邮政编码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1:每天邮局的叔叔、阿姨要收到许多寄往全国各地的信件,有了邮政编码后,就可以使用自动分拣机按照邮政编码进行自动分拣,不用叔叔、阿姨进行人工分拣信件,累得满头大汗?邮政编码能使大家尽快地收到信。
教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学校所在地区的邮政编码是多少呢?
[点评:该环节让学生明白邮政编码产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分拣信件速度慢、费时又费力的矛盾,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社会需要的关系。]
三、认识身份证编码
(师生游戏)
教师:拿出你课前搜集到的家人的身份证号码,随便给老师一个我就能猜出他的出生年月日、性别和那个地方的人,相信吗?试试看?
学生读身份证号,老师猜测,学生判断验证。
学生惊叹,跃跃欲试。
教师:谁知道老师是怎么猜到的?
学生:我查阅了资料。身份证的前两位上的数字表示省(直辖市),第3、4位的数字代表市,第5、6位的数字代表区县,第7~10位的数字代表出生年份,第11、12位的数字代表出生月份,第13、14的数字代表出生日子,第15~17位的数字代表编号顺序号,末位加了个检验码。但倒数第2位的数字双数代表女性,单数是男性。
四、完成练习四第二题。
教师:你们打过长途电话吗?
学生:打过,打长途电话要拨区号。
教师:你知道我们重庆的区号吗?
学生:知道,是023。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城市的区号?
学生:北京是010,上海是021,天津是022……
教师:你熟悉的电话号码有哪些?从中你还了解了哪些信息?
五、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体会?你认为数字编码有什么好处?
四年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篇5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德育教育的思路为指导,班主任的中心工作为重心,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开展富有儿童情趣的各种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意识,增强学生的自我激励、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积极探索个性培养的途径。
二、班级现状分析:
本班本学期共有59人,其中男32人,女生27人。经过去年一学期的接触,对学生的特点以及各方面情况有较深的了解,绝大多数的学生在守纪方面的习惯较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的方面。卫生习惯的养成还有待于提高,大多数学生不敢大胆发言,班干部不敢大胆负责,管理方法有待提高,所有这些都是本学期班级工作的重点。
三、主要工作及目标:
1、通过各种途径贯彻执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2、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成绩。
3、抓好班级的纪律,重点做好“培优补差”的工作。
4、结合“三八”等各种节日及利用班会,对学生进行爱国和尊敬父母的教育。
5、加强安全教育,利用晨会、集会、黑板报等形式,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在平时多深入了解学生,及时发现问题,铲除隐患,确保学生安全。
6、认真做好两操,开展有益、健康的课间活动。
7、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学校的工作离不开家长的支持,比如假日活动收费,这些都需要家长的支持。只有取得了家长的信任,我们班主任的各项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四年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篇6四则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3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闭莆彰挥欣ê诺牧讲交旌显怂愕脑怂闼承颍能正确进行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2比醚生经历探索四则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两步混合运算(两级)与同级两步运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痹诩扑阒信嘌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绷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四则混合运算的价值。
【教学难点】
含有两级的两步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教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播放课件)同学们,商店的商品可多了,请看:都有哪些商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呢?学生观察,并说出货架上的商品名称和价格。
1苯淌Γ盒∶鳌⑿『旌托∏浚他们各买一个文具盒,一共需要多少钱呢?(文具盒每个7元)学生列式计算后,指名汇报,教师板书:7+7+7=21(元)或7×3=21(元)
2崩罾鲜σ怖吹缴痰辏要为学校买4个篮球和1个足球,需要多少钱呢?还能用一步计算出来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步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解决问题
1毖生独立列式解答。
2币导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35×4=140(元)140+45=185(元)或35×4+45=140+45=185(元)教师:谁来说—说,他们是先算的什么呢?
学生1:他们都是先算的买4个篮球要多少钱。
学生2:他们都是先算的乘法,再算的加法。
教师:两位同学都说得很好。像这样,在一个算式里,有加法又有乘法,在计算时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3.尝试练习
教师:你知道下面两题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90×11-900585÷9+15指名学生说,同桌互相说一说。
教师:能正确算出答案吗?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4保继续播放课件)小青他们要为班上买13个同样的文具盒作为奖品,付给售货员阿姨100元,应找回多少钱呢?
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先算什么呢?
学生:先算出买13个同样的文具盒—共要多少钱。
教师:你知道怎么算买13个文具盒的钱吗?
学生:7×13教师:能列出一个算式算出找回多少钱吗?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然后汇报。教师板书:100-7×13=100-91=9(元)教师:谁能说说这个算式,在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教师:这两道题又该先算什么呢?说给同桌听一听。52+12×4110-117÷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算式里都有哪些运算?计算时是先算的什么?
学生:有加法、减法,也有乘法、除法。先算的乘法和除法,再算的加法和减法。教师:谁能小结一下,像这样的算式,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请同桌相互说说。指名学生说。
教师小结: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5苯淌Γ合胍幌耄说一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725-43+21823×32÷8指名学生说说,然后计算出得数。
教师:像这样,算式里只有加法和减法,或者只有乘法和除法,运算顺序应该是怎样的呢?请同桌相互讨论讨论,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指名说说运算顺序。小结如果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就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三、巩固运用
1钡7页,练习一,第1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2钡7页,练习一,第3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集体讨论。
3钡7页,练习一,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先算的什么。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年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篇教材内容: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通过教学,一方面可以适当拓宽学生对数的认识,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在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以及进行有理数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①收集生活素材来渗透负数的概念。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②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③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正数、0、负数之间的大小有个直观的认识。
④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培养自主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及实际应用能力。
学者分析:
本班有学生62人,大部分属于中上水平,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他们好奇心强,具有创新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策略:
(1)通过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情景,帮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生活的需要。因此,教学本节课应注意为孩子们提供众多丰富的生活中的正负数现象,既让学生引起探究的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和价值。
(2)借助直观手段理解相反的分界点与“0”的关系。本课的难点在于学生不容易理解负数、正数与0的关系。如何突破难点,直观教学手段是关键。这其中温度计的观察和海拔图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步从直观到半直观再过渡到比较抽象地认识到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3)开展有层次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主动建构,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印存折明细记录贴入,观察支出(—),存入(+),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表示()
“X”表示()
他们表示的意思是()
{填相同还是相反}
2、上网收索今天的天气预报,记录哈尔滨,和福州的气温数据。
哈尔滨()表示—————————————————————————————————————————————
福州()表示—————————————————————————————————————————————
它们是以()度为基准,例如:+16°表示——————————————+16°表示———————————————16°与—16°表示两个()意义的量。
哪个地方的气温高,哪个地方的气温低?
比较:+16°()—16°{填,或=}
3、带有“+”的数有—————————————叫————数
带有“—”的数有—————————————叫————数
+16读作—————————————————————16读作
4、思考:0是正数还是负数?
5、收集生活中不同用法的负数,并说说表示什么?
二、讲授新课
1、检查
(1)+500表示存入500,—500表示支出500,它们表示的意思是(相反){填相同还是相反}
(2)打开天气预报图
哈尔滨(—9°~~~—19°)表示—————今天气温零下9度到零下19度之间,气侯寒冷,下雪,结冰。——————福州(11°~~~~~6°)表示—————今天气温零上11度到零上6度之间,气侯较温暖,看不见下雪,结冰的现象。——————它们是以(0)度为基准,例如:+16°表示——零上16度——————16°表示————零下16度————
+16°与—16°表示两个(相反)意义的量。
哪个地方的气温高,哪个地方的气温低?
补充:认识数轴表示
—160+16(3)生汇报
带有“+”的数有—————————————叫正数注:也可省略“+”号
带有“—”的数有—————————————叫负数注:不可省略“—”号
+16读作—正十六————————16读作—负十六————————
(4)0是正数还是负数?把你的思考与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小组汇报。
总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5)、举生活中正负数的例子
例如:盈利与亏选,上车人数与下车人数,地上成数与地下层数,水位升高与下降,相反方向的距离等。
学完这节学生还有疑难问题吗?,提出,由同学,小组解决,最后困难由老师及时解答。
推荐访问: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怎么写范文 情分 小学数学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