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书院的楹联与匾额赏析”教学设计

【关键词】国学教学;校本课程;楹联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59-0045-02

【作者简介】王荐,江苏省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江苏无锡,214002)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楹联作为我国文学艺术瑰宝之一,精炼传神、雅俗共赏,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中学阶段开设楹联校本课程有助于学生丰富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我校毗邻全国文保单位——东林书院,西邻无锡市著名的小娄巷文物古迹区,附近有钱钟书故居、顾毓琇故居、秦邦宪故居、薛福成故居、瞎子阿炳故居等,校内有无锡市城隍庙旧址文物保护区,在这些文化圣地,不乏楹联匾额,我们将这些资源作为教学内容引入课堂教学,开设了国学选修课程——“楹联与匾额赏析”,在该课程中学生学习楹联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领会楹联匾额承载的文化内涵,亲近贤者,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

“楹联与匾额赏析”的课程内容包括楹联的相关知识和赏析两部分。楹联知识包括楹联的起源、楹联中的“格”、楹联的修辞艺术、楹联赏析、楹联创作、楹联故事、楹联书法艺术、匾额赏析等;楹联赏析,包括赏析集联、长短联、名胜联、会馆联、祠堂联、行业联、春联、节庆联、四季联等内容。

下面笔者以“楹联与匾额赏析”课程中“东林书院的楹联与匾额赏析”一课的教学为例来谈谈如何开展国学创新教学实践。

一、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1.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用东林广场刻石“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视频引入新课,说明此联与顾宪成、邓拓的关系。让学生朗读这副对联,根据对联猜测作者,介绍邓拓在写作《燕山夜话》时的轶事及后来的历史遭遇。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播放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并通过实物展示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产生问题;通过对联引出东林书院楹联匾额的赏析话题。)

2.探究东林书院的楹联和匾额。

(1)介绍东林书院历史。

PPT展示东林书院平面图和东林党人刻石画像。教师介绍明朝历史背景,东林党产生原因,东林书院的创建历史。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及教师的介绍,让学生从宏观上了解明朝、东林党人、东林书院的相互关系,为深刻理解书院楹联匾额承载的历史元素打好基础,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2)探究东林书院的楹联。

根据东林书院平面图,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研究小组,分别研究书院从南到北、从西到东几个区域的共五十余副楹联。

(设计意图:学生在研究中学会合作与分工;学会赏析楹联的对仗特点及典故出处;通过查找资料,帮助学生探究楹联的文学价值及美学意义,借以启迪激励后人,继承优良文化传统,完善学生对楹联知识的认识。)

(3)探究东林书院的匾额。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学校课程基地国学专修馆中的文献对东林书院中匾额的来源、文学解释、书法特点、撰写者生平、艺术成就等展开探究。根据东林书院建筑分布,各研究小组,分别研究各主要堂、斋、祠、房内共二十余副匾额。

(设计意图:学生在研究中学会赏析匾额中的书法、雕刻、文学等特色,学会赏析匾额的典故出处;通过小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知晓匾额创作的背景,体会匾额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魅力。)

3.吟诵楹联。

教师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楹联,组织学生表演根据楹联创作的历史情景剧。

(设计意图:通过吟诵与表演在学生心田埋下母语美好的种子。)

4.归纳总结,结束新课。

教师总结,之后发放《东林书院平面图》,让学生自行绘制东林书院楹联匾额布局图。

二、教学反思

该案例是我校“楹联与匾额赏析”校本课程的一节教学案例,主要集中反映了学生对东林书院楹联与匾额的学习探究过程,我们在这一节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课程基地积累的资源,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其掌握楹联的出处、用意、书法艺术特点、与所在建筑的关系等,了解创作背景、创作者及书写者的生平等知识。另一方面,我们突出现场学习,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东林书院现场观摩楹联与匾额,邀请书院讲解员现场讲解,学生现场提问,释疑解惑,增强对楹联知识的直观感受。

我们突出了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对课程基地资源平台的利用,同时我们注重充分利用我校丰富的社会课程资源,组织学生现场学习,彰显现代课程学习的社会性与开放性。(见图1)

通过这一校本课程,加深了学生对楹联匾额乃至对历史的了解。这种鉴赏性、体验性、实践性、创新性的学生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提高了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推荐访问:匾额 楹联 赏析 教学设计 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