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沧桑历程 世纪辉煌伟业

2009年届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印周年,又适逢中国地理学会成立100周年,对于全国地理学界以及地理学人来说,可谓双喜临门。回顾中国地理学会100年来的发展历程和推动全国地理科学事业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地理学和地理学家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又可谓百年沧桑,世纪辉煌。此时此刻,笔者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缅怀创建和领导学会工作以及为我国地理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诸多前辈先生,对他们的不朽贡献表示崇高的敬意。与此同时,探讨地理学会发展之路一如何在改革创新中求得更快的发展,如何更好地发挥其对全国地理教育和地理科研工作的引导和组织作用,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再创辉煌,将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为此,中国地理学会将于2009年10月在北京隆重举行庆典活动,庆贺中国地理学会100周年华诞。

一、历史回顾

早在辛亥革命前夕,在西方近代学术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潮的推动下,以张相文先生为首的一批在北方的进步地理学家本着爱国的宗旨,倡导地理考察和普及地理科学知识,于1909年在天津发起成立了中国地学会(中国地理学会的前身),即我国最早的科学学术团体之一。次年,该会创办了中国第一本地理学术刊物《地学杂志》,发表了不少具有近代地理学萌芽性质的文章和地理考察报告,突破了单纯描述地理现象的古代地理学的旧传统。中国地学会的成立和《地学杂志》的创办,标志着舆地之学向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开端。

到了20世纪20年代,我国近代地学先驱丁文江、翁文灏、竺可桢三先生先后从欧美留学回国,竺先生于1921年在东南大学(南京大学的前身)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地理系,开始培养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地理研究中心就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三位先生与李四光、张其昀、胡焕庸、黄国璋等其他前辈一起于1934年在南京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地理学会,同进创刊了高水平的《地理学报》,标志着中国近代地理学的蓬勃发展。

新中国建立后,地理事业跨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地学会与中国地理学会于1950年在北京合并成立了新的中国地理学会,开始肩负起引导和组织全国地理工作者的任务。在推动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中起到了核心作用。

100年来,先后有张相文、陈垣、张溥泉、张星烺(以上为中国地学会时代),翁文灏、胡焕庸、黄国璋、竺可桢、黄秉维、吴传钧、陈述彭、施雅风、张兰生、陆大道先生担任学会理事长(会长)。

二、组织建设

新中国成立以后,合并后的中国地理学会共召开了9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9届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分别选举竺可桢、黄秉维、吴传钧、陈述彭、施雅风、张兰生、陆大道为学会理事长,1950年两会合并。1953年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期间黄国璋为理事长。60年来,根据学会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建立了由区域性组织和专业性组织构成的组织体系。随着学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便于组织开展区域性的学术交流、教学交流和科普活动,中国地理学会陆续在全国成立了一批地方性分会。至1956年,北京、天津、南京、上海、广州、杭州、福州、长沙、武汉、重庆、成都、贵阳、西安、兰州、开封、济南、长春、大连、昆明等分会陆续成立(这些分会是区域性的。有些是跨行政区的)。后来,各省市区地方性地理学会陆续成立,合并了上述中国地理学会区域性分会,使中国地理学会的地方组织逐渐健全,网络也不断扩大。与此同时。由于学科发展和国家建设的客观需要,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地理学各分支学科陆续成立了专业委员会或分会,还成立了一些工作委员会和研究(工作)组。目前,学会下设19个专业委员会(其中8个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8个分会、6个工作委员会和3个研究(工作)组。各委员会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这些活动有如下特点:①结合国民经济建设重大部署,积极开展跨学科的综合性学术讨论会;②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努力开拓地理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新局面;③与产业部门相结合,推动地理学为生产建设服务;④通过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发展。

三、重要贡献

中国地理学界存在着四个方面的人员队伍,包括地理研究单位的科技人员、大学地理教师、中学地理教师和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地理工作者。他们在各自系统有关部门的部署下进行工作,主要通过学会组织、学术年会和各种专题性学术会议,以及学会主办的各种学术刊物进行交流、沟通,从而对本门学科发展态势和与地理有关的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等问题有所了解,取得共识。因而中国地理学会实际上就成为各系统地理工作者的业务协调机构与沟通合作的平台。一些重要的学会活动,如1953年、1963年、1979年和1999年举行的4次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以及进入21世纪每年一次的学术年会,在全国均有很大的影响,已经成为我国地理学发展的里程碑,它们不仅为广大地理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交流学术的论坛,更是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全国地理工作者的动员令。

地理学是一门“学以致用”的学问,地理学成果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向来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对政府的决策支持做出了重大贡献。早在民国时期的1914年,中国地学会张相文会长等曾受农商部委托,赴西北调查农田水利,通过对后套地区农田水利的详察,认为后会可垦荒地甚广,提出如能引黄灌溉,发展农业大有希望,遂被采纳。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地理学会会员及全国广大地理工作者主动配合接受教育、计划、农业、工业、交通、城建、资源、环保、旅游、民政及测绘等业务部门提交的有关任务,广泛进行了全国性和地区性的调研、规划、区划和图集编制工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关地理的重要科学依据,得到了各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很多成果还得到了国家和各系统及有关地区的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优等奖,如中国自然区划研究、《中华地理志》的编写、中国农业发展和农业区划研究、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中国国情研究等,还有黑龙江流域(中苏联合)、新疆、青甘、宁蒙、华南和横断山地区以及中国冰川等大规模的综合考察;编辑出版了一系列图书,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地图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地图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地图集》、《中国人口地图集》等,组织撰写出版了《中国自然地理》丛书、《中国人文地理》丛书。

为了引导全国地理专业人员集中力量、集中目标开展科研工作,中国地理学会根据国家建设各阶段与地理有关的主要任务,及时发出号召,指明地理研究的主攻方向,如20世纪50~60年代广泛开展的地区综合考察,60~80年代大搞农业区划,80年代开展国土开发整治规划,90年代配合《中国21世纪议程》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而谋求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号召全国地理工作者面向国家需求,同时注重基础

研究和科学发展。2001年以来,中国地理学会分别以“中国地理学100年:地理学基础研究与教育发展”、“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认识地理过程,关注人类家园”、“地理学与科学发展观”、“地理学与中国发展”、“和谐社会建设与地理学创新”、“地理学与地球系统科学建设”、“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每年举办一次千人大会,其中2001年、2004年与2005年都是以两岸三地学者为驻地全球华人地理大会。这样,在各个发展阶段集中优势兵力主攻—个方面的任务,使广大地理工作者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并取得了很多“精品”学术成果,收到了任务带学科的显著功效。

科技无国界,学术交流国际化是推动学科发展和促进科技进步的重要途径。早在1934年和1949年,中国地理学会曾选派吕炯和林超两位代表分别参加了第14届和第16届国际地理大会,林超教授还于1949年代表中国加入了国际地理联合会(IGU)。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阶段,对我国地理事业来说,同样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发展阶段。中国地理学会把拓展国际学术交流和建立国际交流平台作为重要任务,做了大量的工作,使中国地理界逐渐恢复和扩大了与国际地理界的联系与交流。恢复了其在IGU的合法席位,参与发起组织建立了国际地貌学大会机制暨国际地貌学家协会(L&G)。以及国际冻土大会机制暨国际冻土协会(IPA)。积极组团参加了历次国际地理大会,并于1990年在北京成功举办了“IGU亚太区域地理大会”,还于2008年成功申办了“第33届国际地理学大会”(2016年北京);1993年在北京成功举办了“第六届国际冻土大会”,2000年在南京举办了“IAG专题国际会议”,以及以上三个国际组织的很多次专题国际学术会议,扩大了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国地理学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学会积极争取参与国际组织事务,发挥中国的作用,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副理事长三人先后五次当选IGU副主席,其中两人分别连任两届;在国际冻土和国际地貌学领域,中国地理学家也十分活跃,先后有三位专家当选IPA副主席、主席和执委,二位专家当选IAG执委。

近30年来,中国地理学会按照中国科协的要求,努力搭建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学科发展,除组织开展大量专业性学术交流活动外,还积极创办或与其它单位合办学术期刊,目前学会主办有《地理学报》(中英文版)、《冰川冻土》、《遥感学报》、《编辑学报》、《山地学报》、《经济地理》、《人文地理》、《世界地理研究》、《干旱区地理》、《中国国家地理》等学术、科普刊物,同时协办《地理教育》杂志。另外,学会还大力加强组织建设,开展科普工作和继续教育工作,表彰地理科技工者。20世纪80-90年代的全国中学地理教师暑期培训班曾经是全国学会工作的典范,近10年来的会员发展、管理与服务工作被列为中国科协会员管理与服务试点等。

四、未来发展

100年——在中国学术团体中可谓历史悠久,但是与世界著名的巴黎地理学会(1821)、柏林地理学会(1828)、伦敦地理学会(1830,1859年后改称皇家地理学会)、俄罗斯地理学会(1845)、美国地理学会(1852)、维也纳地理学会(1856)及意大利地理学会(1867)相比,还很年轻,应该具有更加旺盛的精力,取得更加快速的发展。从国际上来看,社团在现代社会中是独立于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部门”,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术团体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学术会议活动、出版地理刊物、收集地理文献资料、奖励优秀地理工作者、促进地理教育和普及地理知识等。此外,还组织会员参加与国家经济建设有关的重大研究和考察任务,编纂大型地理著作等。在工作中为会员和学者们搭建同行交流、认可的平台。

作为全国地理工作者的群众性学术组织,中国地理学会同样肩负着组织开展学术活动、促进地理研究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传播交流地理信息、普及地理科学知识的多重任务,以及发挥党和政府联系全国地理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发展要有目标,要有积累,要有手段,要具备实力。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的办公楼、报告厅,以及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巴黎地理学会、美国地理学会的图书馆和图库,永远是中国地理学会奋斗和追逐的目标。同时。按照中国科协“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方针,围绕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科技工作者服务,加强自身建设,积极开展工作,大力推进学会创新与发展,争取为我国地理科学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推荐访问:伟业 沧桑 历程 辉煌 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