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省体育产业工作情况汇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年省体育产业工作情况汇报,供大家参考。

年省体育产业工作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党和国家体育工作方针,加快推进体育强省建设,在加快发展体育事业、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体育公共服务的同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下发后,我省以省政府名义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并及时召开全省体育产业工作会议,推进规划制定、政策落实、项目实施、市场监管、服务指导等工作,全省体育产业呈现出速度加快、比重提高、结构优化、主体壮大、多元投入、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体育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逐步提高。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省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省体育产业已初具规模,体育产业的质量、效益和增加值稳步提高,体育产业发展总体水平特别是彩票销售、赛事运作、场馆多元化经营等位居全国前列。

(一)规模总量逐步扩大。近年来,**省体育产业实现快速增长。2021年,全省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1535.73亿元,占全省GDP的0.69%,体育产业从业人员89.45万人。据初步估算,2021年全省体育产业增加值1640.2亿元,占全省GDP的1.09%,体育产业从业人员75.59万人。

(二)产业门类基本健全。基本形成以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装备制造、服务贸易、体彩销售、体育旅游、体育培训、体育康复等为主的体育产业体系。2021年,全省发行体育彩票155.81亿元,连续八年位居全国第一。

(三)品牌建设初显成效。形成以***体育中心、***奥体中心、**奥体中心等为代表的大型体育场馆品牌;涌现**********等一批著名体育企业和品牌;培育环**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世界斯诺克***精英赛、中国羽毛球大师赛等一批国际一流的品牌赛事;打造****海澜国际马术俱乐部、****红山体育公园等体育旅游品牌。

(四)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省省与**市、***省体育局签署长三角体育产业协作协议,将在政策研制、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项目合作、园区建设、课题研究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由三地共同策划的“长三角运动休闲体验季”—户外运动赛会将于今年5月正式启动。*****三市成功创建苏南(县域)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其他地区也积极融入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建设。

(五)多元投入格局日益形成。随着各项产业政策的实施,社会投资体育产业的积极性逐步高涨,正在向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场馆设施建设管理、健身服务连锁经营、体育赛事商业运作等不同领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体育产业各个方面。全省各级体育产业协会、联合会、商会相继成立,体育产业的放大效应进一步显现。

虽然**省体育产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但总体来说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体育产业总量规模偏小,结构不尽合理,作为本体产业的体育服务业占比相对较小;缺乏有影响力的高端体育品牌和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体育场馆市场化运营能力和综合利用水平还不高,体育产业专业人才不足,与快速发展的体育产业需求还不相适应,迫切需要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体育产业发展。

二、主要做法

(一)履行政府责任,积极推动体育产业发展。我们把发展体育产业作为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切实履行规划制定、政策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职能,通过引导、鼓励、规范和服务相结合,推动体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2010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召开全省体育产业工作会议部署推进。自2011年起设立省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3年来累计投入2亿元,扶持309个项目,向社会公示实现“零投诉”,带动社会投资近150亿元。省各有关部门结合各自职能,分工合作,协同推进体育产业发展。全省各地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目前,绝大多数省辖市和部分县(市、区)已经或正在以地方政府名义出台实施意见,8个省辖市、5个县(市、区)设立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

(二)明确科学定位,推动产业发展融入全局。近年来,我们以“大体育产业观”为引领,将体育产业放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去定位、布局和谋划。发展体育产业被列入**省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万人拥有公共体育设施面积指标被列入省政府“八项工程”监测序列。将发展体育产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方面,列入省政府促进文化、旅游、健康等服务产业和扩大消费、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意见。将发展体育产业、培育引领体育消费作为拓展公共体育服务内涵的重要支撑,列入国家体育总局和**省省政府共同签署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板块。将发展体育产业作为促进体育工作转型的重要途径,积极开发全民健身服务市场,探索竞技体育职业化、社会化发展模式,为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发展提供产业支撑、拓展发展空间。

(三)坚持“三化”同步,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在积极借鉴现代产业发展经验和模式的基础上,坚持走集聚化、专业化、融合化发展道路,努力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规模、质量和效益。一是推进集聚化发展。将产业基地建设作为提升体育产业集聚化发展水平的重要载体,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以推进。2009年出台《**省省体育产业基地管理办法》,到目前为止共命名59家省级基地,国家产业基地从省级产业基地中择优推荐。在此基础上,从策应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建设的大局出发,创造性提出昆山、江阴、溧阳三市捆绑申报苏南(县域)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的构想和建议,并获得国家体育总局批复,成为全国首个以县域集群为主体的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省政府2021年专门召开基地建设工作研讨会,对基地建设进行全面部署。二是推进专业化发展。我们注重以专业化方式推进产业发展,带动发展规模和水平提升。省体育产业集团组建工作正在有序推进。苏州、常州、宿迁等省辖市积极整合市体育系统所属的经营性资产,准备组建市级产业集团。大力推进场馆市场化、专业化和标准化运作,省五台山体育中心引入民营资本,成立混合所有制的五台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省苏体公司、省五台山体育中心探索采用托管方式输出品牌、输出管理,取得积极成效。三是推进融合化发展。将推进融合发展作为构建大体育产业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主动加强与相关行业、部门的互动合作,在促进行业融合发展方面迈出积极步伐。加强与教育部门合作,推进体教融合;协调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寻求相关业态合作;与省旅游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进体育旅游新兴业态发展;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作组建**省省运动与健康工程中心,打造体育装备科研平台;与中体产业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拓展体育产业发展新领域;与南京报业传媒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体育传媒和体育旅游产业发展。

(四)强化政策保障,努力释放产业政策效能。将财政资金和税费优惠等政策作为重点内容,初步建立起省、市、县相互衔接、协调一致的较为完整的体育产业政策体系,明确体育产业可享受国家和省出台的所有现代服务业扶持政策。逐步增加省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总量。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完善体育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推进银体合作等扶持政策。完善税费政策,明确非营利组织企业所得税、体育场馆和体育学校房产税等税收优惠,企业发生的体育冠名、广告性资助等费用可以税前列支,体育服务企业、体育学校用水用电用气可享受一般工业价格和居民使用价格等相关扶持政策。对公共体育设施、重点体育产业项目以及社会力量兴办体育场(馆)建设用地给予优先支持。对非公有资本投资的体育产业项目和建设的体育场馆,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等方面享受国有资本投资同等待遇。同时,加大政策实施、工作组织、考核评估、宣传发动力度,努力释放政策效能。

(五)夯实发展基础,不断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围绕体育产业组织架构、政策实施、基地评选、人才培训等内容,充分发挥各级体育产业部门、单位、企业、协会和基金会等载体的协同作用,初步构建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政企互动、系统联动的体育产业发展新格局。按照“管办分离”原则,省体育局在内设体育产业职能处室的同时,将体育产业发展具体指导和工作推进职能交由省体育产业指导中心(省体育局直属事业单位)负责。在市县层面,各市都设有专门的体育产业发展职能处室或机构,部分县级体育局设置了产业科。加强工作指导和考核,建立季度例会和年度会议制度,在市县体育工作综合考评中增加体育产业工作份量,不断提升基层体育产业工作水平。开展体育产业基础理论、实践应用等方面研究,筹备组建“**省现代体育产业研究服务中心”。加强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在岗培训,推行体育职业技能鉴定。开通**省体育产业网和体育手机报,打造体育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建立体育产业统计工作长效机制,各市明确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体育产业统计工作,部分市建立了体育产业单位名录库。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按照党的******精神和全面深化体育改革要求,坚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相结合,立足将体育产业作为满足群众需求、促进经济转型、推动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驱动,在规划引领、政策完善、改革深化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力争实现体育产业发展新跨越。

(一)在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促进体育消费。创新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方式,引入市场机制,推动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化发展,对于有效扩大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规模和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我省在国家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中,明确将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作为拓展公共体育服务内涵的重要支撑纳入建设板块,将体育产业发展的相关指标纳入示范区创建标准。同时,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运营方面,将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基础上,通过政策引领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省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中也将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社会力量从事场馆运营、健身服务的扶持力度。在群众性体育活动方面,将扩大政府购买服务,引导体育协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参与,不断丰富体育活动的数量和内容。

(二)深化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抓紧出台我省体育场馆贯彻实施意见(正在征求意见阶段),进一步完善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体制机制,积极吸纳民营资本进入场馆服务领域,探索体育场馆集团化运营模式,大力发展体育场馆服务相关产业。制定全省体育场馆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和运营管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将评估结果与财政补贴、购买服务等政策挂钩,不断提升各级各类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探索大型体育场馆综合利用思路,依托省级体育场馆、省辖市“两个中心”以及县级“新四个一”体育场馆群,打造体育综合体和城市功能区。在坚持大型场馆主体功能的前提下,结合城市发展需要,完善大型体育场馆的健身服务、竞赛表演、康体养生、文化娱乐、旅游休闲、商贸会展、餐饮服务等综合功能,带动场馆功能、综合利用水平、服务能力和运营效能的整体提升。

(三)高水平建设苏南(县域)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省体育局将牵头成立苏南(县域)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建设工作协调小组,负责基地建设全局性重大问题的研究决策和组织协调;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承担总体规划编制、政策研究、统筹推进和监测评估等具体职能。启动基地建设总体规划编制、监测评估体系制定等各项工作,协调推进特色产业培育、产业载体建设、场馆运营改革、重大项目实施推进、政策制定、市域合作、招商宣传、试点扩容等工作。

(四)加快组建省体育产业集团。经过2年多的酝酿和完善,省体育产业集团组建方案已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已报省委常委会。该方案拟将南京奥体中心和省五台山体育中心产权和经营权划归省体育产业集团,并引入省高科技投资集团、省广电总台(集团)、**省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以体育本体产业和体育相关产业为主营业务,打造**省体育产业龙头企业,推进全省体育产业跨越发展和转型升级。

(五)积极打造体育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集智库功能和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省现代体育产业研究服务中心正在筹备组建,待有关部门审批后将正式成立。我们正在研究创新引导资金使用方式,拟通过引入金融服务,组建体育金融服务中心,为全省体育企业搭建金融服务平台。加强对科技研发、产业孵化、人才培训、信息发布等各类公共服务平台的研究,按照成熟一个、建设一个的思路,逐步完善全省体育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全面增强体育产业综合服务能力。

四、几点建议

近年来,我们在推进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总体上感觉体育产业是未来较少的具有较大增长空间的领域之一,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将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但现阶段体育产业发展环境与支撑还远远不够,与文化、旅游等产业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为此,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是进一步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建议国家层面出台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意见,设立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参照享受文化产业相关扶持政策,进一步引导社会资本广泛、通畅地进入体育产业领域,带动体育产业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快速提升。同时,考虑到体育健身服务业在促进民生健康幸福和经济转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目前体育健身服务业所占比重非常小的现状,建议在发展初期,借鉴国家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减免相关税费,降低准入门槛,促进体育健身服务业快速发展。研究制定鼓励体育与教育、文化、旅游、医疗、科技、金融等行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为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二是进一步提升职能定位。建议国家相关部门通过深化改革提升对体育产业发展和管理的职能定位,在机构设置和职能定位上能够有所强化。同时,在体育改革中同步研究有利于体育赛事等资源有效融入市场的政策措施,激发社会力量、市场力量办体育的更大活力。

三是加强体育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建议依托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社会培训机构等各类教育资源,加大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力度,培养一批既懂经济又懂体育的体育产业管理人才。研究制定有利于引进国内外高端体育人才和智力资源的配套人才政策。进一步推广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在现有体育场地工、救生员、健身教练、体育经纪人等基础上,顺应体育产业发展需求,增设运动康复师、体育工艺师、体彩专管员等职业(工种)。

四是完善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构建科学统一、权威规范、全面有效的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是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工作。建议在现有体育及相关产业分类统计指标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完善能够体现体育产业各业态发展状况、水平、趋势以及体育消费规模和水平的指标,为全面了解体育产业发展状况,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体育产业政策提供依据。

推荐访问:体育产业 工作情况汇报 2021年省体育产业工作情况汇报 2021年体育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