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创新理论我来讲宣讲稿(5篇)

篇一:党的创新理论我来讲宣讲稿

  

  理论宣讲是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重要手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作为理论宣讲工作者,就必须加强读书学习,学会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不断增强贴近实际解疑释惑的能力。

  理论宣讲是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重要手段。新形势下,如何推进理论大众化、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好地服务群众,并转化为推动实践、促进发展的巨大物质力量,是理论宣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党的xx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理论宣讲工作的新途径。

  第一,拓展平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再先进的理论,再科学的理论,它只有被群众掌握,才能发挥作用。而要被群众掌握,必须使其大众化、通俗化。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的实践,认真抓好试点工作,创新途径和方法,加强领导干部为重点的理论学习,深入开展理论宣讲,增强针对性;要积极探索网上理论宣传、广播电视节目等新渠道,拓展新的理论宣传平台;要贴近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和理论需求,帮助广大干部群众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筑牢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

  第二,增强本领,提升理论宣讲队伍的综合素质。做好理论宣讲工作,发挥其在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中的重要作用,关键在人。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口才好的要求,加强理论宣讲队伍建设,努力提升理论宣讲队伍的综合素质。一是提高学习能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作为理论宣讲工作者,就必须加强读书学习,学会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不断增强贴近实际解疑释惑的能力。二是提高宣讲能力。宣讲是理论宣讲工作者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动员组织群众的重要手段。一个优秀的理论宣讲工作者,应该是一个出色的演讲者。因此,要力求在宣讲时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富有鼓动性、感染力,学会与新的社会群体说话、与青年人说话、与困难群体说话、与老同志说话。三是提高创新能力。理论宣讲工作者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针对宣讲工作中存在的不适应新形势的实际问题,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新内容,创新方式,创新手段,创新机制,创新形象,努力使理论宣讲之树常青。

  第三,深入实际,增强理论宣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何把高深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更能打动群众、融入群众,关键在于深入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当前,我们正处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之中。从国际上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

  争日益激烈,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各种思潮相互激荡。从国内来看,随着经济转轨、体制创新、结构调整,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理论宣讲工作者一定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紧扣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摸准干部群众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实际,用科学的理论去分析和回答现实中群众提出的实际问题,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加以分析,帮助干部群众理顺情绪,解疑释惑,化解矛盾。宣讲要善于运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群众熟悉的典型事例阐明深刻的理论,善于借用群众易懂的知识和群众进行自然亲切的交流与沟通,只有这样才能使宣讲效果最佳化。

篇二:党的创新理论我来讲宣讲稿

  

  党的创新理论宣讲稿

  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工作、推动实践,是基层建设保持正确方向、不断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从1990年1月我军第一部规范基层建设的《军队基层建设纲要》正式颁布,至今已整整走过20年。这20年,是我军基层建设快速发展、全面进步的20年,是战斗力水平大幅跃升的20年。我军20年贯彻落实《纲要》、加强基层建设的实践史,就是一部用党的创新理论建连育人史。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我们党的每一次理论创新,都为基层建设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

  《纲要》的每一次修订都充分体现了党的创新理论所蕴含的新思想、新要求。1990年1月颁发的《纲要》提出,基层建设必须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新时期的建军思想;1993年修订时,增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并把“五句话”总要求作为灵魂和核心;2003年修订时,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基层建设中的指导地位;2009年修订时,明确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基层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写入其中。

  20年来,各级把学习实践党的创新理论,作为贯彻落实《纲要》的核心内容、推进基层建设的首要任务,始终紧抓不放。军委、总部先后6次召开全军基层建设会议,及时对深化用党的创新理论建连育人作出部署。各部队普遍采取专题学习、集中培训、宣讲辅导、体会交流等形式,持续兴起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高潮。总政制定下发加强基层理论武装若干规定,编发军官、士官、士兵3个《读本》和《军营理论热点怎么看》等系列教材,为基层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提供遵循和依据。

  各级在强化理论武装的同时,坚持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注重在“求深入”上下功夫、在“见实效”上做文章,促进党的创新理论内化为抓工作的科学思路和方法、统领各项建设的根本依据、官兵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各级及时制定基层建设三年规划,完善抓建基层措施,营连普遍调整按纲建连计划,使党的创新理论真正进入基层建设具体实践。成都军区某炮兵团和李向群、方永刚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折射出党的创新理论的熠熠光辉。

  20年的实践充分说明,用党的创新理论建连育人,是基层建设的发展之本、进步之源、成功之路。抓住了这个核心,就抓住了基层建设的“魂”和“纲”,就能保证基层建设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使命任务相适应。

篇三:党的创新理论我来讲宣讲稿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

  一、理论创新的内涵界定

  第一种观点认为:理论创新就是认识世界,就是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形成理论形态的认识成果,即新的思想、观点、原理。i

  第二种观点认为:提出新观点、新理论是理论创新,对过去的观点、理论有所改进,增加了什么或减少了什么,也是理论创新。新的“理论”应该是真实的理论,即真理性的理论,而不是主观随意的虚假之词。理论创新并不是为新而新,新就是一切。ii

  第三种观点从理论创新的客观根据、客观内容、客观标准的角度,界定理论创新的科学内涵有二:一是理论确实反映了人类历史时代的变化和中国社会历史时代的变化;二是理论确实回答了时代变化提出的新课题;二是理论的这种反映和回答确实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iii

  也有论者提出:“理论创新就是要在解决实践问题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不断提出正确的新观点、新论断、新理论”。iv

  理论创新是客观辩证法发展的必然,理论创新的灵魂在于体现时代性,创新的动力在于它的实践性,创新的本质在于它的开拓性,创新的关键在于把握规律性。

  二、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历程

  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

  的形式上的反映”v。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历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这一历程基本上是沿着“回答什么问题,怎样回答问题”这一理论范式展开的。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理论探索

  20世纪初期,中国处在一个社会冲突激烈、矛盾变动急剧的时代,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并领导中国革命实践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也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孕育起来的。急剧变动的时代必然呼唤新的时代,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在这样一个大变动的时代背景下,带领中国共产党人解决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无产阶级如何领导革命,如何夺取政权,中国走向何处去的问题。

  1919年爆发了“五四运动”,这是一场由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掀起的为挽救祖国危亡而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把目光由西方转向东方的转折点,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一进步促进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1921年,选择马克思主义为行动纲领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在党初期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对于无产阶级究竟应该如何领导革命,如何夺取政权,中国走向何处去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并不是完全清晰的,在摸索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曲折与反复。经历了大革命失败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寻求新的革命道路。1927年8月起,仿效俄国十月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相继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二大起义。由于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情况,二大起义均以失败而告

  终。以毛泽东领导的湘赣秋收起义为代表,首先放弃进军长沙的原定计划,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是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最初探索。毛泽东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vi,并且提出了富有哲理的两句话,一个是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一个是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的情况。在经历了一大前后的艰难起步后,从二大到八大这长达34年的历史中,随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渐趋全面、深刻,革命斗争的日益广泛、深入进行,经验教训的不断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始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不断取得突破,结出丰硕的果实。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论断,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学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十中国的具体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vii。从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有了旗帜鲜明的标志性方向。以党的七大为标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一次飞跃,达到了第一个高潮。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科学地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以及革命的动力、领导权的问题,并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前途,找到了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做足了思想准备、理论准备和组织准备,带领中国共产党把新民主主义革命顺利地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20世纪50-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

  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面临着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社会主义是作为一种理想制度被介绍到中国的,但是究竟社会主义是什么样子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不仅一般人不清楚,就是以它为奋斗目标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当时也“不甚了了”,毛泽东也不例外。建国前夕,他指出:“他们已经建设起来了一个伟大的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viii。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起点。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过程中,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国内,经历了百年战乱,基础十分薄弱,百废待兴;国际上,面临着西方发达国家反华势力的叫嚣,如何搞建设成为了摆在新中国面前的一个新问题,是一项需要我们去开创的崭新的事业。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以苏联为借鉴,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构想。195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内率先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正式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二大改造完成后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的根本任务,并制定了党在经济、政治、组织等方面的方针和政策,取得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成果。随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又从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等各方面,进一步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后的问题》重要讲话,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

  矛盾的学说,取得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1)邓小平理论的创立,不仅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而且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框架基础,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邓小平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宣告:“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ix。此后,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逐步形成了一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们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以这次会议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始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伟大实践。在这场伟大变革中,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注重总

  结历史的和现实的、中国的和外国的、成功的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978年以后,邓小平同志领导全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命题,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从而基本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进一步深入,体现了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在继续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

  设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本问题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随着实践的深入,新时期一些新的矛盾暴露出来了,仍然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积累新经验,实现新飞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基本问题的回答,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的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保证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如何使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迎接21世纪的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就成为中国共产党面对的重大课题。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明确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x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继承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论品格,从事关党和国家命运前途的高度,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总结,科学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历史课题,这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

  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巩固立党根本、坚实执政基础、扩大力量源泉的必由之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的政治宣言和执政兴国的指导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又一新的理论成果。

  (3)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战略思想的提出,回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视野,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进程,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基本问题

  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事业驶入了21世纪。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从普遍意义上讲,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时代的特征,无论对于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来说,还是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的中国来说,发展都显得十分急迫而重要。中国共产党和世界上其他执政党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发展问题对保持党的先进性、保持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新的世纪,新的世情、国情下,中国共产党能否继续引领中国走向新的辉煌成为对党的一种考验。因而,时代要求中国共产党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基本问题作出回答。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xi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立足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在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不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同时,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等重大战略思想,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些理论创新成果,涉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推向前进。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演进历程,体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渡和发展,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渐进与飞跃交替的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萌生初始思想到明晰科学概念,由实践探索积累经验到认识升华形成理论形态,由领导革命取得成功到领导建设和改革取得伟大成就,它经历了一个从失败到胜利,从不成熟到成熟,以及再探索的过程,是一个艰辛探索的历史过程。

  三、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实质

  理论创新就是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之所系。中国共产党从成

  立之初,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一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因此,理论创新的实质,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相结合,就是研究实践中产生的新情况,解决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总结实践中产生的新经验,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践相结合,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形成反映这两次历史性飞跃的两大理论创新成果:这就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既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又开拓创新,它们就是各自所在特定历史阶段的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更为复杂的实际相结合所产生的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重大的理论创新。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成果,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

  同理论基础。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农村包围城市理论,还是改革开放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点以及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等,都是党自觉的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果,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表现。

  i

  常柏.把握理论创新实质推进理论创新实践

  [J].长白学刊,2002,(6).ii

  黄楠森.理论创新与创新理论[EB/OL].http://www.zbshgd.com/20031/llcs.htm.iii

  郭长春.理论创新与理论工作者的责任[J].中国高教研究,2003,(2).iv

  张先贤.遵循规律,努力推进理论创新[J].探求,2003,(1).v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

  43页.vi

  《毛泽东选集》第

  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

  109-118页.vii

  《毛泽东选集》第

  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

  534页.viii

  《毛泽东选集》第

  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

  1481页.ix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x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第

  13、14页.xi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第

  13、17页.

  11

篇四:党的创新理论我来讲宣讲稿

  

  党的创新理论宣讲稿

  党员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造师魂,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不仅要真懂,而且要对党的创新理论无比的忠诚,具有坚定的信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3篇党的创新理论宣讲稿,欢迎大家阅读。

  党的创新理论宣讲稿一

  在木垒县,有这样一位理论工作者,他把宣讲普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作为自己的职责,把用科学理论宣讲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企业作为党校教师实现价值的又一重要途径。他的宣讲,不但通俗易懂,雅俗共赏,而且思想深刻,催人奋进,每场报告都受到了广大听众的充分好评和热情欢迎。他就是木垒县委党校校委委员、教务主任、高级讲师杨福忠同志。

  杨福忠同志从2003年开始从事成人和干部理论教育,2005年成为木垒县委讲师团成员,一直是宣讲团主要成员,长期战斗在理论宣讲工作第一线。杨福忠同志具有较好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学宣讲经验,是深受基层干部、群众欢迎的宣讲骨干,为基层理论宣讲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一、热爱宣讲事业,具有奉献精神

  杨福忠同志十分热爱党的理论宣讲事业,积极投身到党的理论宣讲工作之中。这种热爱首先表现在对宣讲事业的执着追求上。自从走上宣讲岗位,就一直忠于党的宣讲事业,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时刻不忘肩负的责任,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加强学习,提高宣讲的政策把握水平;不断精心完善讲稿,保证宣讲内容的完整充实;不断总结借鉴,提高自己的宣讲艺术水平。

  这种热爱,还突出地表现在对宣讲事业的积极奉献上。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木垒每年都要组织大型的理论宣讲活动,作为宣讲团的骨干成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业特长,积极深入到乡镇、社区、学校、企业,向广大干部群众宣讲党的科学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管是党校组织的干部培训等宣讲活动,还是县委宣传部安排的理论宣

  讲任务,都是从不推辞,认真完成;不管是在县城部门单位、社区等单位讲课,还是到偏远的乡镇宣讲,都是热情满怀,精彩讲解;都是全力以赴,乐于奉献。由于在木垒县大规模培训干部的管理和宣讲中认真负责,成效显著,2006年被昌吉州委“优秀教师”光荣称号。在木垒县委宣传部评选优秀宣讲员多次主动让给本校其他宣讲员,2010年又被评选为自治县优秀宣讲员。

  杨福忠同志在宣讲工作中严守政治纪律和宣讲纪律,对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创新理论,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不仅准确解读和正确表达,而且做到了“三个不讲”:离开中央精神的话不讲,过多地谈论个人看法的话不讲,容易造成误解和误导的话不讲。始终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理论宣讲的根本指导,自觉地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来履行职责,自觉地高度一致、以饱满的政治态度和责任意识来服务于党的工作大局。

  二、重视学习提高,理论功底扎实

  学习,是他最大的快乐。他认为,只有学习,才能在理论掌握上与时俱进;只有学习,才能把握党的创新理论话语权。认真学习,深入研读,增加理论宣讲的深度。杨福忠把学习当作一种觉悟,一种境界,一种追求。他认为作为一名理论工作者,只有勤奋学习,才能跟得上理论创新的步伐;只有学得快,才能跟得紧;只有学得深,才能讲得透;只有学得多,才能悟得深、讲得好。党的理论创新一步,他学习就主动跟进一步,他总是在第一时间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他时刻关注着党的创新理论,关注党的重大政策方针,关注国际国内时事,及时跟踪学习,反复深入研究,力求学习理论先人一步,快人一拍。不管是报纸、杂志、专著,还是网络评论文章、理论研究论文;不管是长篇论著,还是片言只语;只要与党的创新理论相关的知识,都是他要啃的东西。

  博览群书,广泛积累,增加理论宣讲的广度。基层理论宣讲,面对的是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点多、面广。杨福忠说:只有勤学博学,广泛积累,才能满足群众不同的宣讲需求。曾系统阅读过《毛泽东选集》和《邓小平文选》,《党员干部理论学习读本》,把《党校教学

  工作八论》《授课心理学》作为经常阅读的书籍,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理论知识。坚持与时俱进,自觉知识更新。《学习时报》、《半月谈》、《新疆日报》、《昌吉日报》等学习刊物是他必读报刊,同时经常到《人民网》《新华网》等各大网站,广泛涉猎各种知识。通过收看名师讲学,欣赏精彩讲座,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开拓创新,不断提高了自己的宣讲艺术,提升了自己的宣讲水平。

  多年来参加了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7.5事件真相、新疆“三史”、区州县党委会议精神、建党__周年胡锦涛7.1讲话精神等的宣讲工作。

  三、讲究宣讲艺术,注重宣讲效果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理论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为当好人民群众的“政治翻译”,他按照“大政方针本地化,主流理论大众化,严肃课题通俗化,说事析理多样化”的宣讲模式,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宣讲艺术和风格。杨福忠说:把理论说得越玄奥、越高深莫测,越不是基层理论教员有水平的表现,而能以群众的语言、大众的视野、社会的需求、基层的实际来“翻译”理论、“解释”时政,让大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和认同,这才是基层理论教员的真本事!这就是他的理论宣讲观。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在宣讲中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从不高谈空洞的理论,总是将理论和国情、区情、县情和社情等有机结合起来,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干部群众的工作实践,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同时,又从各单位、各乡镇、个学校的具体工作出发,从干部群众的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提升理论,增强其理性认识。二是将国情与县情有机结合。既阐述国际国内大环境大背景,又探析本县本地的新情况新问题,用宽广的视野拓展理论,用具体的分析深化理论,让理论扎根在涪陵区情的沃土之中。三是将宣讲与做人有机结合。先是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做一个有理论修为的正直高尚之人,然后既用先进的理论教育引导他人,又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他人,要求干部群众首先要用理论充实自己,提

  高自己,先做一个有理论、有修养的人,再去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

  其次,在宣讲中,始终坚持宣讲“三字诀”。第一是“精”。一是指宣讲前要精心准备,做到精心设计,去粗取精,准备讲稿常常是几易其稿,力求做到通俗易通,方便老百姓接受、理解;二是指宣讲时要精彩演讲,做到精彩纷呈,精益求精;三是指宣讲后能给人以精神启迪,让人在学习中有所感悟,在感悟中不断奋进。第二是“活”。一是宣讲方法灵活,做到分类施教,因人而异,活学活用;二是宣讲事例鲜活,能做到生动形象,活灵活现;三是宣讲氛围活跃,让人在快乐中学习理论,在学习中享受生活。第三是“实”。一是宣讲作风朴实,踏实肯干,认真负责,不管是只有十几个人的小会场还是上百人的大会场,他都能做到一视同仁,绝不应付,他曾经在农民家庭中只有7、8个人的情况下为其宣传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

  他常说我的职责就是将党中央的声音传达到千家万户,让老百姓充分享受党的阳光雨露,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二是宣讲情感真实,真心面对,真情感人。杨福忠老师在宣讲过程常常是能将自己的切身感受传达给受众,经常是场场获得热烈的掌声;三是宣讲效果实在,让干部群众学有所得,得有所用,收到实实在在的成效,产生良好的宣讲效果。在宣讲中,始终讲究艺术方法,总是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语言精辟,幽默风趣,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受到干部群众热烈欢迎。

  在进行宣讲的过程中,杨福忠深刻认识到,对于党的创新理论,如果只是照本宣科,而不联系干部群众思想、生活和工作实际通俗易懂地加以解释,收不到好的效果。基于这一认识,他总结了五条经验:一是首先说服自己,才能打动别人。对于党的创新理论,只有自己首先弄明白了、相信了,才能讲得投入、切实、有情、有劲。二是努力摸准听众的思想脉搏,解疑释惑。听者有什么思想困惑,及时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调查了解,在宣讲中坦诚以对、直面问题,这样才能增强宣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力求每一讲都有新意。有新意才有吸引力,群众听了以后才能觉得有收获。四是搜集和提炼一些深刻而有趣的故事、事例,并把它们揉到宣讲中去。40多年的生活和工作积累,再加上随时随地留心观察、用心思考,使他掌握了丰富的宣讲资料,为活跃宣讲氛围、增强宣讲效果提供了良好基础。五是注重与听众互动。在宣讲中经常提出问题,让听众去想、去回答,然后再讲解,既满足听众求知欲,又增加趣味性,把听众的热情有效地激发出来,从而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

  党的创新理论宣讲稿二

  为使党的创新理论被群众所掌握,我团积极探索理论宣讲新途径,努力推进理论大众化、通俗化和普及化。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团完成各类规模以上宣讲任务340多场次,听众约12万多人次。2011年荣获了全省讲师团系统年终综合考核一等奖,2012年8月又被省委宣传部、省委讲师团表彰为“理论宣讲工作先进集体”。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精心选题,体现宣讲工作的时代性

  理论宣讲要收到好的效果,就要精心选题,体现理论的时代特色。一是积极组织全市宣讲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省十二次党代会和市四次党代会精神等,主动进行形势政策教育活动。二是围绕十七大以来党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包括科学发展观、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创先争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内容组织宣讲,系统阐述它们的理论基础、实践来源、深刻内容、基本要求和重要意义。三是注重对延安精神的宣讲。团里受邀到西安、宝鸡和辽宁等地宣讲延安精神,为外地来延参观学习上万名学员进行以十三年革命史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宣讲。四是联系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以及思想疑

  虑、理论困惑等,如腐败是不是越反越严重了?为什么看病贵、上学难等问题采用分众化、个性化、实用性的宣讲,帮助他们消除思想上的疑虑,走出认识上的误区。

  二、坚持三贴近,突出宣讲工作的针对性

  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实现理论的大众化、通俗化。一是实行党委中心组旁听制度,加大对中心组学习的理论辅导,不断提高中心组学习服务的质量。二是建立了洛川县交口河

  镇和市妇联等宣讲联系点,经常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宣讲联系点,进一步增强干部群众对党的创新理论以及方针政策的了解。三是采取座谈会、讨论会等方式,与干部群众相互沟通,了解基层实际,掌握基层理论需求,听取基层对理论宣讲的意见。四是深入基层,对居民、农民、工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帮助他们加深对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理解,解决思想认识的疑惑。

  三、创新形式,增强宣讲工作的感染力

  要使理论宣讲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唯有不断地创新宣讲形式。一是变“说教式”为“共鸣式”。根据不同听众、不同需求来组织内容,设计宣讲方案。特别注意改变“一人讲、大家听、满堂灌”的“说教”,用群众语言阐述深刻的道理,做到了台上宣讲,台下“共鸣”。二是与群众“面对面”,和百姓“零距离”,到田间地头、村居院落面对面交流,实打实的说理点拨,使宣讲生动鲜活、合情入理,群众能听得懂、听得进。三是宣传身边人,宣讲身边事,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讲清道理,在情与理的交融中达成共识。四是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运用形象生动的幻灯片等,让广大干部群众“坐得住、听得懂、愿意听、记得牢、用得上”。为了鼓励宣讲人员制作出高质量的幻灯片,我们专门在全市讲师团系统开展了优秀课件评比活动。

  四、夯实功底,提高宣讲工作的吸引力

  提高理论宣讲水平,关键是要有一支过硬的理论宣讲队伍。一是加强学习。全团开展了“一周一题、一题一议、一月一讲、一讲一评”活动,全市讲师团系统开展了以“练内功、强素质、比业务”业务竞赛等活动。活动中,团里发表了理论文章35篇,制作宣讲课件21个,完成调研课题8个。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提高了宣讲水平。我团选送到省上参加宣讲竞赛选手,分获了一等奖、三等奖。二是“走出去”取经,两年内,全团10人中,就派出了7人次,赴山东、山西等地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和做法;“请进来”送宝,先后邀请了清华大学教授何茂春等省内外从事实际工作的领导、专家和学者传经送宝,全团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五、健全机制,确保宣讲工作的长效性

  建立理论宣讲工作的长效机制,是搞好宣讲工作的根本。一是坚持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领导责任制,重要宣讲任务,首先安排领导宣讲。二是遴选了一批理论工作者、理论造诣深的领导干部、基层骨干、“五老(老红军、老模范、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和少先队员等组成了一支灵活机动、风格多样的宣讲队伍。三是完善了宣讲激励机制,分层次、分类别实施奖励,充分调动了宣讲人员的积极性。

  总之,我团在理论宣讲上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今后,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为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作出新的贡献。

  党的创新理论宣讲稿三

  理论宣讲是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重要手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作为理论宣讲工作者,就必须加强读书学习,学会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不断增强贴近实际解疑释惑的能力。

  理论宣讲是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重要手段。新形势下,如何推进理论大众化、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好地服务群众,并转化为推动实践、促进发展的巨大物质力量,是理论宣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理论宣讲工作的新途径。

  第一,拓展平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再先进的理论,再科学的理论,它只有被群众掌握,才能发挥作用。而要被群众掌握,必须使其大众化、通俗化。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的实践,认真抓好试点工作,创新途径和方法,加强领导干部为重点的理论学习,深入开展理论宣讲,增强针对性;要积极探索网上理论宣传、广播电视节目等新渠道,拓展新的理论宣传平台;要贴近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和理

  论需求,帮助广大干部群众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筑牢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

  第二,增强本领,提升理论宣讲队伍的综合素质。做好理论宣讲工作,发挥其在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中的重要作用,关键在人。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口才好的要求,加强理论宣讲队伍建设,努力提升理论宣讲队伍的综合素质。一是提高学习能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作为理论宣讲工作者,就必须加强读书学习,学会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不断增强贴近实际解疑释惑的能力。二是提高宣讲能力。宣讲是理论宣讲工作者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动员组织群众的重要手段。一个优秀的理论宣讲工作者,应该是一个出色的演讲者。因此,要力求在宣讲时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富有鼓动性、感染力,学会与新的社会群体说话、与青年人说话、与困难群体说话、与老同志说话。三是提高创新能力。理论宣讲工作者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针对宣讲工作中存在的不适应新形势的实际问题,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新内容,创新方式,创新手段,创新机制,创新形象,努力使理论宣讲之树常青。

  第三,深入实际,增强理论宣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何把高深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更能打动群众、融入群众,关键在于深入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当前,我们正处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之中。从国际上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各种思潮相互激荡。从国内来看,随着经济转轨、体制创新、结构调整,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理论宣讲工作者一定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紧扣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摸准干部群众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实际,用科学的理论去分析和回答现实中群众提出的实际问题,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加以分析,帮助干部群众理顺情绪,解疑释惑,化解矛盾。宣讲要善于运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群众熟悉的典型事例阐明深刻的理论,善于借用群众易懂的知识和群众进行自然亲切的交流与沟通,只有这样才能使宣讲效果最佳化。

  第四,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理论宣讲工作。当代社会实践的发展向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要求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并积极宣讲新的理论成果,使之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并运用于社会实践,推进社会发展。因此,理论宣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关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提出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积极进行理论创新,使我们宣讲的理论紧扣时代脉搏,科学解释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理论宣讲要不断探索新的宣讲形式,使广大听众乐于接受,喜闻乐见。理论宣讲能否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关键在于理论宣讲工作者要有坚定的理论信仰和持之以恒的敬业精神,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以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不断创新的精神状态去开展工作。理论宣讲不是个人行为,这就要求理论宣讲者必须牢记内部研究无禁区,公开宣传有纪律,自觉遵守党纪国法和党的方针政策。要加强学习,培养创新所必需的辩证思维,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了解和掌握理论研究的新动态、新趋势和新成果,使理论宣讲的创新建立在比较高的起点上。

  第五,健全机制,确保宣讲工作的推动力和长效性。为使理论武装工作落到实处,必须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一是建立责任制度。实行理论宣讲工作党委主要领导负责制,要求各单位“一把手”带头开展理论宣讲,并把此作为一项长效制度坚持下来,自上而下形成良性互动的宣讲氛围。分管领导负责具体计划实施,实行理论宣讲目标责任制,对每一次宣讲任务都要进行细化和分解,落实到人,明确要求。二是完善各项机制。

  建立理论宣讲激励机制,评选优秀宣讲员,对宣讲场次多、群众反映好的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增强优秀宣讲员的荣誉感,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对宣讲工作搞得好、群众反映好的单位也给予表彰奖励,促使全社会形成重视理论学习、积极参与理论宣讲的氛围和导向,多方面、全方位推动理论宣讲工作,培养深化理论宣传普及工作的持续推动力。三是健全考核机制。建立和完善理论宣传考核机制,把基层理论宣讲工作纳入党委工作目标考评体系。精心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方法,科学合理地设置、量化各项指标,切实加强党对理论武装工作的领导,促进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进一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为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篇五:党的创新理论我来讲宣讲稿

  

  理论宣讲是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重要手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作为理论宣讲工作者,就必须加强读书学习,学会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不断增强贴近实际解疑释惑的能力。

  理论宣讲是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重要手段。新形势下,如何推进理论大众化、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好地服务群众,并转化为推动实践、促进发展的巨大物质力量,是理论宣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理论宣讲工作的新途径。

  第一,拓展平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再先进的理论,再科学的理论,它只有被群众掌握,才能发挥作用。而要被群众掌握,必须使其大众化、通俗化。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的实践,认真抓好试点工作,创新途径和方法,加强领导干部为重点的理论学习,深入开展理论宣讲,增强针对性;要积极探索网上理论宣传、广播电视节目等新渠道,拓展新的理论宣传平台;要贴近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和理论需求,帮助广大干部群众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筑牢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增强战胜

  困难的信心。

  第二,增强本领,提升理论宣讲队伍的综合素质。做好理论宣讲工作,发挥其在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中的重要作用,关键在人。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口才好的要求,加强理论宣讲队伍建设,努力提升理论宣讲队伍的综合素质。一是提高学习能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作为理论宣讲工作者,就必须加强读书学习,学会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不断增强贴近实际解疑释惑的能力。二是提高宣讲能力。宣讲是理论宣讲工作者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动员组织群众的重要手段。一个优秀的理论宣讲工作者,应该是一个出色的演讲者。因此,要力求在宣讲时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富有鼓动性、感染力,学会与新的社会群体说话、与青年人说话、与困难群体说话、与老同志说话。三是提高创新能力。理论宣讲工作者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针对宣讲工作中存在的不适应新形势的实际问题,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新内容,创新方式,创新手段,创新机制,创新形象,努力使理论宣讲之树常青。

  第三,深入实际,增强理论宣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何把高深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更能打动群众、融入群众,关键在于深入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当前,我们正处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之中。从国际上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各种思潮相互激荡。从国内来看,随着经济转轨、体制创新、结构调整,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

  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理论宣讲工作者一定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紧扣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摸准干部群众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实际,用科学的理论去分析和回答现实中群众提出的实际问题,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加以分析,帮助干部群众理顺情绪,解疑释惑,化解矛盾。宣讲要善于运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群众熟悉的典型事例阐明深刻的理论,善于借用群众易懂的知识和群众进行自然亲切的交流与沟通,只有这样才能使宣讲效果最佳化。

  第四,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理论宣讲工作。当代社会实践的发展向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要求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并积极宣讲新的理论成果,使之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并运用于社会实践,推进社会发展。因此,理论宣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关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提出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积极进行理论创新,使我们宣讲的理论紧扣时代脉搏,科学解释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理论宣讲要不断探索新的宣讲形式,使广大听众乐于接受,喜闻乐见。理论宣讲能否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关键在于理论宣讲工作者要有坚定的理论信仰和持之以恒的敬业精神,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以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不断创新的精神状态去开展工作。理论宣讲不是

  个人行为,这就要求理论宣讲者必须牢记内部研究无禁区,公开宣传有纪律,自觉遵守党纪国法和党的方针政策。要加强学习,培养创新所必需的辩证思维,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了解和掌握理论研究的新动态、新趋势和新成果,使理论宣讲的创新建立在比较高的起点上。

  建立理论宣讲激励机制,评选优秀宣讲员,对宣讲场次多、群众反映好的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增强优秀宣讲员的荣誉感,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对宣讲工作搞得好、群众反映好的单位也给予表彰奖励,促使全社会形成重视理论学习、积极参与理论宣讲的氛围和导向,多方面、全方位推动理论宣讲工作,培养深化理论宣传普及工作的持续推动力。三是健全考核机制。建立和完善理论宣传考核机制,把基层理论宣讲工作纳入党委工作目标考评体系。精心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方法,科学合理地设置、量化各项指标,切实加强党对理论武装工作的领导,促进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进一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为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推荐访问:党的创新理论我来讲宣讲稿 宣讲 理论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