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及反思(8篇)

篇一: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科版(2017)科学六年上册《怎样放得更大》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一、说教材《怎样放得更大》是新教材教科版(2017)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的第二课内容,本课是在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探究如何使物体放得更大?指导学生用两个放大镜组合来制作组合凸透镜(简易显微镜),旨在让学生体验显微镜发明的历程,并尝试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感受技术的进步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二、说教学目标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3、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4、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5、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6、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7、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8、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学生动手组合凸透镜,使图像放得更大,并且懂得显微镜的制作原理及组成结构。教学重点:学生动手组合凸透镜,初步了解显微镜的制作原理及组成结构。四、说学情在前面课程里,学生已经认识了放大镜的基本特点,掌握了利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凸度有关。本课需要学生在观察的同时用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对观察所得进行记录。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并能用简单的词句进行记录。这些知识和技能储备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带。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手电筒或小镜子。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相关课件(如显微镜的历史等)。五、说教学过程板块一、显微镜的发展

  1、如何放得更大?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但人类的探索欲望总在不断地发展,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望。如何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生: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2、介绍各种显微镜1)最早的光学显微镜: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2)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一下子把放大倍数提高到一万倍。20世纪9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00万倍。3)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3亿倍。板块二、做个简易显微镜1、怎样放得更大?师: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在放大镜变成显微镜的过程中人类进行了怎样的思考与努力呢?我想当时人们首先想到的问题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在现有的放大镜的基础上做到放得更大?(先让学生尝试回答)2、我们自制显微镜

  1)我们已经知道增加放大镜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数,但即使我们将凸度增到最大,它放大倍数也只能达到25倍左右。这个凸透镜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该怎么办?2)尝试用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开一个凸透镜,比较一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借助纸筒,参考第10页的方法自制一个显微镜。(事先让学生自备与放大镜外径一样大的纸筒每组1-2个,否则课堂上的时间会不够)3)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板块三、小结17世纪时,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们就像我们一样,尝试着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观察工具,它们便是显微镜的前身。六、板书设计微小世界

  怎样放得更大显微镜凸透镜制作原理组成结构七、教学反思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两个放大镜组合能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利用放大镜能使我们发现更多微小物体的特征,这也是光学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利用光学显微镜来进行观察,发现更多微小事物的特征。教科版(2017)科学六年上册《怎样放得更大》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二)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2课。在上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已经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其放大倍数也越大。但是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聚焦部分引导学生提出“怎样才能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呢?”的问题。探索部分分为三个环节:一是引导学生操作显微镜,将两个放大镜组合起来,调节合适的距离并固定,让学生在其过程中发现两个放大镜组合能使图像放得更大;二是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微小物体,比较和肉眼观察的不同之处,并记录新的发现;三是认识实验室常用光学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包括目镜、物镜、调节旋钮、载物台和反光镜。本课中不涉及实验室显微镜的使用,这就需要学生通过比较自制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的异同,来了解光学显微镜每个结构的功能。拓展部分主要是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了解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及其在观察对象上的变更,在比较中体会到技术的改进为科学研究的发展所带来的巨大作用。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2.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3.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它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利用两个凸透镜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2.在观察过程中,能通过调节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找到大而清晰的图像。科学态度目标1.乐于参与自制显微镜的活动。2.体会科学家对科学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2.认识到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进技术的不断改进,而技术的改进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三、说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用两个放大镜组装成一个简易显微镜,并用它进行观察记录。【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两个放大镜、印有小字的纸片、A4白纸、剪刀、透明胶带、餐巾纸、供观察的物体(如头发、花蕊、纸纤维、昆虫标本等)、学习表。

  教师准备:两个放大镜、一架光学显微镜、教学课件。四、说教学过程板块一、聚焦1.每位同学发一张印有小字的纸片,观察上面写了什么内容。提问:(1)用肉眼观察,能看清纸片上的信息吗?(2)用放大镜观察,能看清吗?和肉眼观察有什么区别?2.谈话:用肉眼观察,我们只能勉强辨认纸上写的内容;用放大镜观察,我们发现字放大了一些。可看起来还是比较累,有什么办法能放得更大吗?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纸片上微小的字,让学生体会到仅仅用肉眼和放大镜来观察微小的物体是不够的,需要有能让图像放得更大的方法或

  仪器,从而引出课题——怎样放得更大。板块二、探索和研讨(一)自制显微镜提问:提供两个放大镜,把它们组合使用,能不能使物体图像放得更大?1.第一次活动。(初步尝试)(1)学生两人一组,使用两个放大镜的组合,轮流观察文字的放大效果。(2)研讨:通过尝试,两个放大镜组合能否让图像放得更大?在观察过程中,为什么要不断调节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尝试用两个放大镜组合来观察,发现两个放大镜平行组合下,能让物体图像放得更大一些。并在观察过程中,发现两个放大镜之间需要调节合适的距离,才能使观察的图像大而清晰。引导学生认识到放大镜之间的距离会影响放大倍数和清晰度,为下面

  的活动做铺垫。2.第二次活动。(找准方法)(1)谈话:我们发现调节两个放大镜之间距离会改变放大倍数和清晰度,这两者哪个要优先保证?(板书:清晰度)我们要在保证清晰度的前提下,尽量让图像放更大倍数,这就需要我们找到合适的距离,老师来介绍一种方法(PPT出示)。①先用一个放大镜观察,在清晰的前提下,观察到最大的图像。②保持第一个放大镜不动,在下面平行增加第二个放大镜。③上下移动第二个放大镜,找到最大的清晰图像。④保持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不变,反复移进和移出第二个放大镜,比较所观察到的图像。(2)学生用上述方法边观察边调节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找到大而清晰的图像,并比较两个放大镜组合观察所得的放大倍数和一个放大镜观察的放大倍数之间的差异。

  (3)保持两个放大镜之间的最佳距离不变,另一名同学用尺子测量出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并记录。(4)研讨:怎样组合放大镜,才能使图像放得更大?在这个过程中,你还发现了什么?设计意图:通过操作方法的介绍,让学生认识到调节放大镜之间距离并不是随意的,边观察边调节放大镜之间的距离,既是一种对方法的应用,也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旨在让学生发现两个放大镜恰当地组合能使图像的放大倍数得到有效的提升。3.固定放大镜的组合。(1)谈话:我们发现两个放大镜组合放大倍数比一个放大镜更高,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解脱不了双手,一旦手动了,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导致图像清晰度和放大倍数发生变化。怎样固定两个放大镜?(2)提供材料:A4纸、剪刀和胶带(或者直径和放大镜相当的塑料管、透明亚克力管等),做一个纸筒将两个放大镜固定好,这样一个

  简易的显微镜就做好了。提示:提供的A4纸尺寸要事先裁好,长度大于刚才测量的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宽度和放大镜周长相同。如果是塑料管和透明亚克力管等硬质材料,应课前进行处理,割出一条纵缝,保证放大镜镜柄放得下去。设计意图:动手制作简易显微镜,不仅要固定好两个放大镜,还要让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保持为大而清晰的测量值。制作时需要两个同学密切配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二)用自制简易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1.明确活动要求:用自制的简易显微镜来观察餐巾纸和自己选择的其他物体,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自制显微镜观察的区别,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学习表上。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并记录观察所得。3.研讨:用肉眼和自制显微镜观察在放大倍数上有什么不同?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对多个对象进行观察及观察方式的对比,进一步发现自制的显微镜能有效提升放大的倍数,同时也认识到放大倍数的提高能够让我们发现事物更多的细节。(三)认识实验室显微镜的结构1.谈话:早在16世纪,来自荷兰的詹森父子就已经发现,两个放大镜组合在一起,能使图像放得更大,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根据这个发现,他们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显微镜(出示PPT图片),它和我们做的显微镜有什么相似之处?2.出示光学显微镜,用课件介绍光学显微镜主要有目镜、物镜、反光镜、载物台和调节旋钮等结构。3.学生观察比较光学显微镜和自制显微镜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了解光学显微镜的几个主要结构的功能。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光学显微镜和自制显微镜原理一样,也是利用两个放大镜组合来进行观察。让学生认识光学显微镜的优点在于其具有稳定的结构以及观察和操作上的便利。板块三、拓展

  1.了解电子显微镜:呈现电子显微镜图片,介绍它的放大倍数和所能观察到的微小物体。2.研讨:放大倍数的不断提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对电子显微镜放大倍数以及所能观察到的微小物体的了解,认识到放大倍数的不断提高能使观察内容变得越来越清晰,体会技术的进步给科学发展带来的促进作用。六、板书设计怎样放得更大优先保证清晰度放大倍数七、教学反思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两个放大镜组合能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利用放大镜能使我们发现更多微小物体的特征,这也是光学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利用光学显微镜来进行观察,发现更多微小事物的特征。

篇二: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怎样放得更大》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知道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3)通过对显微镜的初步认识,了解显微镜的发展史。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认识到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制作简易的显微镜。

  【教学难点】

  了解显微镜的发展史。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放大镜、卡纸、剪刀、胶水、青苔、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谜语:不怕细菌小,再小能看到,安家实验室,科研立功劳。(打一科学仪器)谜底:显微镜。

  今天我们要接触一个科学仪器显微镜。下面一起去看看它为什么能将物体放得更大吧!

  二、合作探究

  讨论: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怎样才能把物体放得更大?

  探索研究:

  用两只手一前一后,或者一上一下分别拿两个凸透镜调整它们之间的距离来观察物体,然后拿开一个透镜,只用一个透镜观察物体。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

  发现:用两个凸透镜恰当的组合在一起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就更大了。

  小结:在17世纪,人们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一个凸透镜把另外一个凸透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这样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

  (一)做个简易显微镜

  实验名称做一个简易显微镜

  实验器材放大镜、卡纸、胶带纸、剪刀

  制作步骤选用合适的纸筒,在一侧纵切一条缝,缝的宽窄和放大镜镜柄的粗细差不多。然后把放大镜从纸筒的一端放入,柄从缝中伸出,这样放大镜即被纸筒卡住也可以上下移动。

  出示制作过程。标注目镜和物镜的位置。对着人眼的透镜叫目镜,焦距较大;对着物体的透镜叫物镜,焦距较小。

  用自制显微镜观察青苔和花朵。青苔看起来好像绿茸茸的地毯,在显微镜下,简直就像是一片丛林;肉眼看到的花,显微镜下看到的花粉,显微镜下看到的花粉管。

  小资料:

  生物学家列文虎克于1632年生于荷兰,他把两个镜片嵌在圆形金属管子的两头,之间还安上了可以调节两个镜片距离的螺旋杆,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

  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

  (二)显微镜的发展

  17世纪,人们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最早的一架显微镜。后来不断改进,发明了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利用透镜对光的折射而产生物象的,它的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出示光学显微镜下的细菌和叶绿体图片。

  电子显微镜是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放大倍数达到了200万倍的。利用它可以看见物质内部的精细结构,看见所有物质都是由一些看不见的极小极小的微粒组成的。电子显微镜下的SARS病毒和大肠杆菌图片。

  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工作原理是基于量子力学的隧道效应和三维扫描。它具有很高的空间分辨率,横向可达0.1纳米,纵向可达小于0.01纳米。扫描隧道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图片。

  三、拓展延伸

  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却和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微生物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有很多食品、工业品、药品都是依赖微生物制造的;微生物在矿

  产探测与开采、废物处理等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本课总结

  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的世界。

  五、本课训练

  (一)填空题

  1.(微生物)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2.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3.(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基本原理是基于量子力学的隧道效应和三维扫描。

  (二)连线题

  袁隆平第一发现和提出细胞这个名称

  列文虎克利用微观技术对水稻进行改良,培育出了杂交水稻

  罗伯特胡克设计并制造出了增强视力的眼镜

  培根制成最早可以放大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

  六、家庭作业

  回家之后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家里的事物。

  【板书设计】

  怎样放得更大

  做个简易显微镜

  显微镜的发展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经历前人发明显微镜的过程,用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透镜自制一个显微镜,并尝试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事物。[具体教学时我首先出示课前制作的简易显微镜,然后讲解并示范制作步骤:1.用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2.上下移动调整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直到找到物体最清楚的图象;3.用卡纸筒和胶带纸把两个凸透镜固定下来。然后告诉学生这个过程就是人类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起来,个个跃跃欲试。接着让学生亲自体验制作显微镜的过程,通过动手实践、演示操作、合作交流,知道了显微镜的制作原理,并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了一些物体,领略了在显微镜下微小世界的奇妙,为学习下一课奠定了基础。

篇三: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怎样放得更大》教案一、教材简析:在使用放大镜的过程中,学生都希望放大镜能把物体放大更多倍数,以便把物体看得更清楚。这也是在显微镜发明之前,人们的想法和一直努力追求的日标。但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直到17世纪,人们发现用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提高放大倍数,从而发明了显微镜,人们的这个目标才得以实现。本课指导学生经历前人发明显微镜的过程,用两个放大镜自制一个显微镜,并尝试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二、教学背景:本课是在前几课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探究如何使物体放得更大?其实是引导学生经历人类探索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在前几课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有很多学生也曾将两把放大镜重叠去观察物体,希望获得更大的图像,当时的这种行为是无意识的,是不知其所以然的。本课以学生的这种行为引入,让学生利用两把放大镜对比观察前两课上所观察过的物体,如味精、白糖晶体,如蚂蚁、蝴蝶等昆虫,这样,学生对两把放大镜组合后产生的效果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三、过程与方法: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教学准备】1.课前学生收集显微镜在科研、医疗、工业、农业、纺织、考古等领域的影响、作用及应用方面的资料。2.分组准备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观察用的青苔、花、小字,事先用铁架台做好的自制显微镜。3.幻灯片以及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一)、引入:1.T:看,老师这里有两个放大镜,一大一小,它们谁的放大倍数更大呢?我们一起来比较比较!2.T:如果想要把物体放得更大,比如:一千倍,该怎么办呢?(板书课题:怎样放得更大)3.T:在很早很早以前,那时侯还没有显微镜。一天,有一个叫詹森的小男孩在自己家的楼顶上玩耍。无意中,他拿起了2个放大镜,反

  复摆弄两个放大镜间的距离时,突然他发现:街对面教堂高塔上的大公鸡雕塑比原来放大了好几倍,就连大公鸡身上雕刻的羽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詹森非常兴奋,他马上把这个发现告诉给了自己的父亲。后来,詹森与自己的父亲一起用大大小小不同的放大镜片来做各种距离不等的配合,在他们认真思索,反复实践中终于发现了把物体放得更大的方法。(二)、自制一个显微镜1.T: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像詹森父子一样来调节调节放大镜间的距离,使物体放的更大呢?2.T:由于调节的位置不太好固定,老师已经事先把下面的放大镜固定在铁架台上了,我们只需调节上面的这一个放大镜,直到找到一个放的最大的图像。同桌两个孩子一架,注意抓紧时间,开始实验。3.学生活动4.T:看到了吗?是不是放得更大了?5.T:其实两个放大镜按一定的距离组合在一起,就能把物体放的更大,这就是一个最简单的显微镜了,上面的这个镜片是显微镜的目镜,下面的这个是显微镜的物镜。刚才我们经历的过程,就是詹森父子发明第一台显微镜的过程了。我们用它来观察物体?老师为你们提供了一些花、青苔和小字,你们也可以自己选择一些物体来观察。比较一下,用肉眼看,用一个放大镜看和这台自制显微镜看,有什么不同?这个活动在四人小组中展开。6.学生活动、汇报。

  7.T小结:刚才孩子们用自制的显微镜看清了许多我们用肉眼看不太清楚的物体,而事实上我们的科学家也是这样,他们也是通过显微镜才观察到了许多微小生物的,其中一位叫列文虎克的科学家,他首次利用显微镜看到了细菌。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有关他的故事吧。翻开书11页,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8.学生阅读T: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了什么?9.T小结:通过学习我们发现自制的显微镜确实能把物体放得更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先后出现了几种显微镜,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吧。(播放幻灯片)(三)、分享资料1.T:除了这几种,你还知道哪些种类的显微镜,它们有什么作用?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呢?课前,我请孩子们收集了以上相关的资料,我也了解了你们收集资料的情况,看得出来每个孩子都是很用心去收集的,还有的组收集到了一些图片。接下来,我请同学来交流交流。其他同学认真听,从别人的资料中你都学到了什么?2.学生分享资料3.T:听了这么多的资料,此时,你想说什么?给你们2分钟的时间,小组讨论讨论吧4.小组讨论、汇报5.T:因为有了显微镜的发明,人们发现了重来未曾发现过的微生物、病毒、基因等等;正因为有了显微镜,我们的医学、考古学、工业、农业、军事等领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用显

  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下课!六、小结17世纪时,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们就像我们一样,尝试着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观察工具,它们便是显微镜的前身。七、板书设计:肉眼看——放大镜《怎样放得更大》板书希望看到更多——(两个凸透镜组合)——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八、反思这一教学环节,其实也是为下节课介绍显微镜的结构、使用原理等做下铺垫,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有充足的光线照射和正确的调焦,对于用显微镜看清物体是非常重要的。

  课外要求学生两两合作,将两个放大镜制作成简易显微镜,并利用自制的简易显微镜去观察校园中更多的事物,扩大对事物的认识。学生在课堂上曾设想,将三个放大镜组合,放大效果是否会更好?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可以安排在课外让学生探究尝试一下,这也是一项不错的拓展活动。《怎样放得更大》教案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过程与方法】: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

  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带。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手电筒或小镜子。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相关课件(如显微镜的历史等)。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前几课在放大镜下我们看到了昆虫世界,观察了美丽的晶体,欣赏了肉眼看不到的物体细微之处,想不想把物体看得更精细?(课件激趣)2.那么怎样才能把物体放大更多的倍数呢?3.学生大胆设想,提出自己的想法。4.板书课题。怎样放得更大(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二)、指导自制显微镜1.探究怎样放得更大。(1)(小组合作)请同学用两只手一前一后拿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透镜,反复调整两个透镜之间的距离来观察物体,然后拿开一

  个透镜,只用一个透镜观察物体,反复多次看看有什么发现。(2)交流汇报。(3)教师小结:我们刚才经历的过程就是人们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在17世纪,人们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这样明显提高了放大倍数,这就是最早的显微镜。显微镜的发明,使人类的视野一下子拓展了许多,人们观察的范围也大大地扩大了。2.制作显微镜(1)小组讨论显微镜的制作方法和步骤(2)师生合作总结显微镜的制作方法和步骤:用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上下移动调整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直到找到物体最清楚的图像,用卡纸筒和胶带纸把两个凸透镜固定下来,用手电筒或用镜子增加亮度。(3)学生独立制作教师巡回指导。(4)展示自制显微镜,进行尝试、评价、探讨。(三)、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事物1.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棉布,青苔、花粉、纤维等,(1)和肉眼看到的有什么不同?(2)用一个放大镜时有什么不同?2.对比讨论小结:在显微镜下微小世界真奇妙(四)、了解显微镜的发展1.阅读《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书P11。2.讨论:列文虎克是怎样发明显微镜的?在显微镜下微生物是什么样的?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了什么?3.介绍各种显微镜(1)最早的光学显微镜: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

  (2)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一下子把放大倍数提高到一万倍。20世纪9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00万倍。(3)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3亿倍。4.小结:学习科学家对科学的执著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的精神(五)、课外延伸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常用的物体。四、板书设计肉眼看——放大镜《怎样放得更大》板书希望看到更多——(两个凸透镜组合)——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五、反思上课初,以学生的这种行为引入,让学生利用两把放大镜对比观察前两课上所观察过的物体,如味精、白糖晶体,如蚂蚁、蝴蝶等昆虫,这样,学生对两把放大镜组合后产生的效果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在交流汇报时,应强调焦距的调整对于看清物体至关重要,可每次调整又很麻烦。出示课前制作的简单显微镜,并讲解示范制作方法:利用一个与放大镜差不多直径的塑料瓶,剪去瓶口瓶底,确定两把放大

  镜的焦距后,在合适位置固定好放大镜。然后利用实物展台让学生对比观察效果,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再提供卡纸、卫生纸筒等材料,让学生马上加工制作简单显微镜进行观察。然后告诉他们所经历的过程就是人类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并阅读教材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不少学生很自豪,感觉自己也能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很有成就感。课外要求学生两两合作,将两个放大镜制作成简易显微镜,并利用自制的简易显微镜去观察校园中更多的事物,扩大对事物的认识。学生在课堂上曾设想,将三个放大镜组合,放大效果是否会更好?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可以安排在课外让学生探究尝试一下,这也是一项不错的拓展活动。

篇四: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学六年级科学怎样放得更大教学反思

  六年级的小学生了解物体大小与放大镜和望远镜有关,已经掌握了它们放大或缩小物体的性质。怎样放大物体需要借助放大镜,观察事物的时候需要用到放大镜,知道怎样正确使用放大镜。会区别近视眼与远视眼的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

  我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此教学进行了反思:1、情景引入—发现问题—讨论—引导思维的迁移—得出结论。学生从教室里来到操场上参加“爱眼日”活动,看到同学们都拿着放大镜和望远镜,很感兴趣,我把他们带到操场上来,让学生自己观察。由于小学生对学校的活动场所不够熟悉,我设置悬念:“请同学们在家里也找一找自己的放大镜和望远镜,如果没有,可以去商店里购买。然后,我请一位学生做小老师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和望远镜,但只有观察远处的效果才明显。最后让学生回答出“这两件东西各自的名称。”

  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情景导入,发现问题,引导思维的迁移。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回答出这两种放大镜和望远镜的名称吗?”“不能。”“为什么?”“因为我们家里有放大镜和望远镜,这样就比较容易找到放大镜和望远镜了。”这样的引入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理。2、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在研究“怎样放大物体”这一环节中,主要是让学生先自己观察,自己试着用放大镜和望远镜放大物体,之后再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我遵循了探究式教学原则。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猜测,进而推断出正确的实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1-

  由于本节课是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归纳出“通过移动放大镜”和“将透明纸与白纸重叠”可以使其更大的实验方法。在实施这一实验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倾听者。我努力营造宽松的氛围,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任由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讨论。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实验过程中,让学生从一开始就站在一定的高度,充分感受到放大镜和望远镜可以使物体更大。整个过程中,学生一直是在自主探究中,教师则成了一个观察者、倾听者、参与者。

  2、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

  -2-

篇五: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怎样放得更大》教学反思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如何将物体所成的像放得更大,以便观察得更清楚?用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嵌合在-起,通过调整二者之间的距离,可以把物体所成的像放得更大,这就是简易的显微镜。用显微镜观察物体可以发现肉眼看不到的“微观世界”。随着对显微镜的认识不断发展,人们又研制出了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本课指导学生经历前人发明显微镜的过程,用两个放大镜自制一个显微镜,并尝试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本课主要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做个简易显微镜。

  教科书首先提出怎样把物体放得更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然后启发学生用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组合起来观察物体,比较用两个凸透镜和一个凸透镜看到的物体图像有什么不同。从中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观察物体,放大倍数会

  大大提高。这个活动引领学生经历显微镜的发明过程。教科书中的“资料一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能激发学生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生命世界的兴趣,并学习列文虎克坚持不懈、刻苦钻研的精神。

  第二部分:显微镜的发展。

  简要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史。在简易显微镜的基础上,经过几代科学家的努力,人们发明了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通过用放大镜观察昆虫和晶体,学生对“微观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有观察更加微小物体的强烈欲望。但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怎样才能看到更加微小的“世界”,也很有可能是学生思考的内容。经过教师的恰当点拨,学生很容易联想到用两个放大镜同时观察,使一个放大镜把另一个放大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这样学生就经历了一次自制简易显微镜的过程。

  学生在本课经历了制作简易显微镜的过程。学生课前可能有过用两个放大镜同时观察同一物体的经历,教师可因势利导,让学生试着用两个放大镜观察食盐、白糖的晶体或课本上的文字。经过多次尝试后,学生会找到最佳的组合方式,再用老师提供的卡纸或纸筒等制作简易显微镜,就比较容易了。然后告诉学生所经历的过程就是人类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并阅读教材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不少学生会感到很自豪,感觉自己也能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便会产生成就感。

篇六: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及反思

  

  时间:___月____日

  课题

  1.4、怎样放得更大

  科学概念:

  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

  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4、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

  自制简易显微镜

  观察法、实验法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主要教法

  教

  学

  过

  程

  一、显微镜的发展

  1、如何放得更大?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但人类的探索欲望总在不断地发展,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望。如何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

  生: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

  2、介绍各种显微镜

  1)

  最早的光学显微镜: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

  2)

  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一下子把放大倍数提高到一万倍。20世纪9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00万倍。

  3)

  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3亿倍。

  二、做个简易显微镜

  1、怎样放得更大?

  师: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在放大镜变成显微镜的过程中人类进行了怎样的思考与努力呢?我想当时人们首先想到的问题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在现有的放大镜的基础上做到放得更大?(先让学生尝试回答)

  2、我们自制显微镜

  1)

  我们已经知道增加放大镜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数,但即使我们将凸度增到最大,它放大倍数也只能达到25倍左右。这个凸透镜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该怎么办?

  2)

  尝试用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

  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开一个凸透镜,比较一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借助纸筒,参考第10页的方法自制一个显微镜。(事先让学生自备与放大镜外径一样大的纸筒每组1-2个,否则课堂上的时间会不够)

  3)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

  三、小结

  17世纪时,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们就像我们一样,尝试着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观察工具,它们便是显微镜的前身。

  板书设计:

  4、怎样放得更大

  肉眼看

  ——放大镜

  ——(两个凸透镜组合)

  ——光学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

  ——扫描隧道显微镜

  希望

  看

  到

  更

  多

  ……

  ——……

篇七: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4课

  《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怎样放得更大》是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4课,前三课是有关放大镜的,认识放大镜,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身体结构的细部和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后三课是认识显微镜,并会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了解人类用显微镜探索生命世界的成果。显然,“怎样放得更大”一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刚好是一个转折。让学生了解并感受从放大镜到显微镜的发明过程,认识到显微镜的发明及不断改进,使人类能观察到更小、更精细的物体及结构。即随着观察工具的发展,人类的视野越来越开阔,获得信息越来越多。

  【学情分析】

  科学概念方面:学生在前三节课中使用放大镜时,大部分学生已经发现两个放大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但是不知道显微镜的发明就是始于两个放大镜的组合。

  探究和情感方面:本节课极大程度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两人一小组通过阅读导学单重走显微镜发明之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制显微镜的制作方法、简易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通过用肉眼、放大镜、自制显微镜、简易显微镜一系列的观察活动,发现观察视野越来越开阔,获得的信息越来越多,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技术是不断改进的,技术的改进让我们观察到更多细节。

  通过自由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和显微镜的发展史,让学生知道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的一大进步,而且仍在继续发展,我们的研究也还没有结束。

  信息技术方面: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本节课也得到了一定发展,本节课与信息技术结合紧密,真正实现了全班实时共享和无纸化教学,导学单、阅读资料都在课前下发到讨论区,课内记录都在讨论区发表,打字、写字、录音、拍照均可,学生记录更加方便,汇报更加形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

  阅读导学单,用放大镜、自制显微镜、简易显微镜观察蚕蛾的翅膀;

  让学生知道自制显微镜的基本方法;

  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能在讨论区发表记录和想法,实现全班信息共享。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经历显微镜的发明,利用自制显微镜和简易显微镜观察蚕蛾的翅膀。

  【教学难点】

  利用自制显微镜和简易显微镜观察并记录发现。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2人一组):带有智慧教室软件的ipad、蚕蛾翅膀、材料袋1(2个凸透镜)、材料袋2(未组装的自制显微镜支架)、材料袋3(简易显微镜)

  教师材料:两个凸透镜、一个自制显微镜、一个简易显微镜、手机、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但人类的探索欲望总在不断地发展,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望。如何

  /4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

  二、合作探究

  1、探究一:做个简易显微镜

  (1)、怎样放得更大?

  师: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在放大镜变成显微镜的过程中人类进行了怎样的思考与努力呢?我想当时人们首先想到的问题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在现有的放大镜的基础上做到放得更大?

  (评注:教材上提供了几种供观察的材料,不是由于时令关系难以找到就是观察效果不够明显,于是改为观察校园的花。观察起来效果不错,学生的兴致很高,但是难以保存。最后改为花蕊,对比效果明显。这样学生用肉眼就不容易看清每根雄蕊、雌蕊的样子,用放大镜才能比较清楚地观察,显示出放大观察的迫切性。)出示导学提示一

  (两个放大镜)(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开一个凸透镜,比较一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2)尝试用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纸筒)(评注:提供两个不同倍数的放大镜引领学生思考放置方法,培养逻辑思维;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试两个不同倍数放大镜的放置秩序,培养严谨的探究态度。)

  (3)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花蕊,青苔,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画一画展示交流学生尝试说一说)

  (借助纸筒,参考第10页的方法自制一个显微镜。学生独立使用观察)

  (评注:由设计到演示到制作,学生思维经历了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旨在兼顾中差生。允许简易显微镜个别程序的个性化,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探究活动二:显微镜的发展史

  过渡:确实显微镜把人类带入了精彩的微笑世界,那么关于显微镜你有什么想了解的吗?

  1、课件:显微镜的发展历史。

  ①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年轻时在一家杂货店当学徒,经常磨制镜片玩,后

  /4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来他用两块镜片制成了世界上最早可以放大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使人类看到了过去从未看到的微生物世界。

  ②显微镜的发展史:

  ●最早的光学显微镜:在列文虎克的基础上,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

  ●1932年,德国科学家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透射电子显微镜,由此把放大倍数提高到10000倍。

  ●1952年世界上研制成功了放大率200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人们利用它可以看到物质内部的精细结构,知道了所有物质都是由一些肉眼看不见的极小极小的微粒组成的,从而发现了原子世界。

  ●1983年,人们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具有很高的空间分辨率,横向可达0.1纳米,纵向可优于0.0l纳米

  三、小结评价

  1、说一说:这节课我们有哪些收获呢?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四、拓展:

  过渡:是呀,显微镜的不断改进凝聚着人类不断探索的精神,你能改进你的显微镜吗?

  课外改进自制的显微镜,并用它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板书设计】

  4、怎样放得更大

  肉眼看希望看到更多

  ——放大镜

  ——(两个凸透镜组合)

  ——光学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

  ——扫描隧道显微镜

  ……

  【教学反思】

  /4

篇八: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及反思

  

  ---------------------------------精选公文范文--------------------------《怎样放得更大》科学教学反思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怎样放得更大》科学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前几课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探究如何使物体放得更大?其实是引导学生经历人类探索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在前几课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也曾将两把放大镜重叠去观察物体,希望获得更大的图像,当时的这种行为是无意识的,是不知其所以然的。

  上课初,以学生的这种行为引入,让学生利用两把放大镜对比观察前两课上所观察过的物体,如味精、白糖晶体,如蚂蚁、蝴蝶等昆虫,这样,学生对两把放大镜组合后产生的效果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在交流汇报时,应强调焦距的调整对于看清物体至关重要,可每次调整又很麻烦。

  ----------------精选公文范文----------------1---------------------------------精选公文范文--------------------------

  出示课前制作的简单显微镜,并讲解示范制作方法:利用一个与放大镜差不多直径的塑料瓶,剪去瓶口瓶底,确定两把放大镜的焦距后,在合适位置固定好放大镜。然后利用实物展台让学生对比观察效果,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再提供卡纸、卫生纸筒等材料,让学生马上加工制作简单显微镜进行观察。

  然后告诉他们所经历的过程就是人类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并阅读教材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不少学生很自豪,感觉自己也能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很有成就感。

  在利用自制简易显微镜观察过程中,针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如光线太暗,物体看不清楚,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利用手电筒、镜子,结合五年级学过的光的反射知识,将足够的光反射到物体上,这样看上去就更清楚了。这一教学环节,其实也是为下节课介绍显微镜的结构、使用原理等做下铺----------------精选公文范文----------------2---------------------------------精选公文范文--------------------------垫,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有充足的光线照射和正确的调焦,对于用显微镜看清物体是非常重要的。

  课外要求学生两两合作,将两个放大镜制作成简易显微镜,并利用自制的简易显微镜去观察校园中更多的事物,扩大对事物的认识。学生在课堂上曾设想,将三个放大镜组合,放大效果是否会更好?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可以安排在课外让学生探究尝试一下,这也是一项不错的拓展活动。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精选公文范文----------------3

推荐访问: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及反思 更大 教学设计 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