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族民间文化的教学传承

摘 要:民间艺术是一切艺术之母。浙江景宁畲乡的彩带艺术是如此的多姿多彩,有着丰富的艺术内涵,民间的艺人们在其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然而,现在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是作为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所必须承担起的责任。如何让优秀的民间艺术到大学的课堂上来,让新一代的艺术工作者了解并从而喜爱中国的民族民间艺术,我们应该在此方面作一些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民间艺术 彩带 教学传承

前言

2008年7月,作为开展具有畲乡特色的民间艺术传承教育和“送文化下乡”等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一行十人组成的教师支教队伍开始了景宁畲族的行程。从丽水往东,汽车在窄窄的盘山路上前行。经过了两个多小时的山路盘旋,我们终于来到了中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景宁畲族自治县。从表面上看,这里和南方其他山区没有什么不同,一样的山清水秀、云雾缭绕。但这里,是畲族迁入浙江最早的落脚点,居住着1.7万多畲族同胞。这个与大山相伴的民族已经在这方水土生活了千百年,他们自称“山哈”,意思是“山里的客人”。

一、畲族的彩带艺术及其文化内涵

畲字的意思是:“开荒辟地、刀耕火种”。这正是畲族先民长期从事的生产方式。“刀耕火种”的畲族,是一个曾经受尽磨难不断迁徙的民族。几千年来,畲族人民在莽莽群山中披荆斩棘,开荒种田,近几十年才逐渐安定下来。目前畲族人口有70.9万人,共分布在全国百余个县市的部分山区里。

走进浙江景宁这个我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我们不禁为丰富而又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所吸引,更留恋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湿润的山地气候,冬暖夏凉,从杭州闷热的环境下来到景宁山区里,顿时觉得神清气爽,虽然旅途劳顿,但来到这么一个天然的好山好水,风光亮丽的地方,心境也随之平和了不少。这里区位幽僻,交通不便,也因此显得神秘。蓝天、白云、群峰、森林、竹海、幽谷、山花、碧泉、悬瀑、清溪、寺庙、古屋、民歌、传说……人称“浙江的西双版纳;华东的香格里拉”。

除了支教活动的正常开展以外,县文化局还为我们精心安排畲乡的文化之旅,专门安排导游带我们浏览这里绚丽多姿的畲族文化风情,让我们一次次地被畲族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所感动。作为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我被这里的畲族民间工艺所深深吸引。

在景宁的东弄村,一个处于敕木山麓的畲村,我们见到了一位名叫蓝延兰的年轻畲妇。她就是畲族彩带织造工艺的传人。

蓝延兰出生在彩带编织世家,她外婆的外婆是清末有名的彩带编织艺人,识字虽少,却能把织带工艺和汉字相结合。曾织造了《皇帝朝纪》的字带,带上织了“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皇帝朝纪、宋元明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福禄寿喜、龙飞凤舞、荣华富贵、金玉满堂”两行共104个字,中间还织上50多个原始文字织纹,成为当地后代畲族织带的样版。

受其家庭艺术熏陶,蓝延兰6岁开始学织彩带,经三十多年探索,如今她已是新一代畲族彩带编织的佼佼者。她多次说过,畲族彩带是流传悠久的传统手工艺织品,既是美化衣着的装饰物,也是作腰带、背带等物的生活实用品,还是畲族男女青年定情信物,定亲礼物和驱邪祝福的吉祥物。畲族彩带承载着远古时代畲族先民的祈福讯号,一成不变地用彩带形式保留了数千年原始的“意符文字”,成为一种“活”着的文物。

所谓“意符文字”,是指6000余年前形成的原始文字和3000多年前已经成熟的甲骨文之间,存在着一个生成和流传“意符文字”的时期,畲族传统彩带的织纹图案,正是这一民族远古朝代的“原始文字”。这些文字,有假借汉字甲骨文的织纹,有含意的织纹,也有几何变形的织纹。由于千百代畲族妇女的虔诚传承,保留了远古时期的原始织纹风貌,保留了遥远深沉的文化内涵,成为畲族古代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见证。

从现在所能搜集到的60多个图案纹样中,按造型和畲族老人口传的释义,可分为三类:一类,假借汉字甲骨文的织纹。这一类中,除“土”字外,其他织纹符号虽同某一汉字,释义与汉字释义不同。如:“正”表示开始;“日”表示日间共作;“工”表示工整平顺;“巾”表示成匹。另外,这些“汉字”都是斜写的。第二类,会意的织纹。如以山形曲线表示老鼠牙,转喻为无坚不摧;以◇形符号表示怀孕,转喻繁衍;以弩机的象形画喻狩猎;以鱼的简笔画,表示鱼和渔;“×”表示光芒四射,喻日或光;又以“卐”表示太阳旋转运行,喻为敬日。第三类,几何变形织纹。这是一批以几何图案或类似变形,表示较抽象的现象或观念的织纹。其中,有以笔画间距表示人或事的亲近程度与空间距离。如,丘陵与群山,邻居与亲戚,来往与融合等。有以反复出现的来表达时间漫长、范围广大的时空观念。有些织纹,以菱形单元变化组成,如◇、◇◇、◇分等,释义与母(女)性有关。这三类织纹,往往有驱邪祝福的吉祥含义。如◇代表怀孕外,还祝愿孕妇顺产。巾,代表成匹外,还寄托对麻织者的祝福。

在畲乡,有这样一个美好的传说,畲族女始祖三公主要上天了,把她的报晓鸡留给畲家小妹,让报晓鸡每天告知天下大事。后来,报晓鸡与小妹诀别时说,在封金山,我喝过千年露水,尝过万种花草,内脏被露水化草染花了。我死后,你将我的肠子取出,就成为一条彩带,将胰子取出,就成为一只香袋,当你定亲时,把彩带和香袋当作定情物,会祝福庇佑你们夫妻恩爱,白头到老的。小妹照办了,生活果然美满。于是,畲族妇女就照这式样织起了彩带,世代相传。

在蓝延兰家,主人热情地款待我们,为我们泡上畲乡特有的高山茶叶,端起茶杯,一股浓浓的茶香扑鼻而来,不由地使我们陶醉,更别说清茶入口的滋味有多美妙了!应我们的邀请,蓝大姐为我们表演她的两手绝活,唱畲族山歌和编织彩带。蓝大姐先是拿出了许多她编织的彩带让我们欣赏,看到这么多精美的彩带,我不禁为之震撼,尤其是彩带上编织的文字图案,更让我觉得惊奇!这些文字图案是如何编织上去的,为什么彩带上的文字都是倾斜的呢…?我有许多的疑问要向蓝大姐请教。更让我感到惊叹的是当蓝大姐为我们示范如何编织彩带时,我发现蓝大姐所使用的材料和工具竞是如此地简陋,一些随处可见的平常丝线,绕线用的是一块长约1.5米、宽约0.2米的长木板,一块磨得很光滑的小竹片,这就是她的全部的行头了。只见蓝大姐把绕好的丝线一头挂在窗棂上,一头绑在腰间就开始编织了。看她灵活的巧手在丝线间来回穿梭,不一会就显现出了彩带的雏形。看着如此精美的彩带和如此简陋的工具,不禁让人为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心灵手巧而喝彩!

接着蓝大姐又为我们表演畲族山歌,听着朴素的畲族山歌,品着醇香的畲乡清茶,不禁让人心旷神怡!虽然我们听不懂歌词,但那份浓浓的畲乡情意我们已经深深地体会到了!

接着我们又和蓝大姐聊起了家常,蓝大姐家三口人,由于前些年丈夫一直生病,再加上儿子还很小,家里的主要生活来源就靠蓝大姐一人支撑,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这些年丈夫的病慢慢好起来了,儿子也渐渐长大,再加上政府的经济扶持,蓝大姐家的生活才有所改善。

二、彩带艺术的现状与传承工作的意义

畲族彩带以其特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已被列入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然而,彩带也同其他民间传统手工艺一样,面临后继无人,即将失传的无奈和尴尬。究其原因,一是彩带的材料成本虽不多,但靠手工编织,一丝一扣,费时颇多,致使彩带的生产成本大幅提高;二是现代畲族年轻姑娘大多外出经商打工,很少学织彩带,造成工艺失传,后继乏人的危机;三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彩带已被新科技产品所代替;四是送彩带的传统族规也被逐渐打破,流传千百年的畲族彩带已不再“风光”。作为畲族彩带的传承人,蓝大姐肩负起了传承畲族彩带文化的使命,在县政府的扶持下,成立了“畲族彩带艺术工作室”, 带起了一批学生……

三、关于民间艺术教育传承的一些思考

由此,我想到了我系的教学工作,应该如何把民间艺术引人课堂,作为教学的第一线,我们有责任把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该如何传承、如何结合教学,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可以分两步走。

(一)把学院的专职教师送到民间去

通过把学院的教师送到民间艺人的作坊去学习民间工艺,从而把民间艺术很好的传承下去,教师学习民间工艺具有很大的优势,这是因为作为教师本身所具有的艺术内涵和底蕴,可以使教师的学习能够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同时由于民间艺人的文化水平大多都不高,民间工艺的传承很难以文字记载的形式出现,而都是以口头传授的方式代代相传的,如此就导致了民间艺术很难流传甚至失传的窘境。而教师的专业水平可以对民间艺术的技法特点进行整理、归纳,形成有效的教材形式。如此,民间艺术有了文字资料就非常有利于传承。

(二)把民间艺人请到大学课堂里来

我们的教学可以结合课程的特点,在适当的时候把民间艺人请到课堂上给学生上课。例如,美术系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主干课程里有一门是纤维艺术课程。可以把景宁畲族的彩带艺术结合到课程中,通过民间艺人手把手的传授,以及专业教师整体的教学把控,可以使这门课程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达到民间艺术传承的目的。

总之,这次的畲乡之行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希望能够在不久的将来把民间艺术引人我们的教学中,让我们的学生也成为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者。◆

参考文献:

[1]佚名.斑斓的畲族彩带[OL]..cn/aboutchina/zhuanti/xz/

2009-07/23/content_18190835.htm.

[2]吴美英.畲族彩带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OL].http:///dynamic/magzine/yk_detail.php?article_id=1158&article_type=12

作者简介:李雪芬(1970—),女,浙江仙居人,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美术系讲师,主要从事艺术设计教学与理论研究。

推荐访问:浅谈 传承 民间文化 民族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