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传统婚礼音乐浅析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婚礼是每个民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仪式,而婚礼的过程与形式又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一个地域、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杜尔伯特蒙古族传统婚礼仪式与婚礼音乐体现了这里独特的生活习俗。

【关键词】杜尔伯特;蒙古族;婚礼过程;婚礼音乐特征

婚礼是每个民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仪式,纵观古今中外,凡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有婚礼的存在,只在规模的大小、形式的繁简上有所区别,而婚礼的过程与形式又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一个地域、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在黑龙江省的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传统婚礼仪式与婚礼音乐体现了这里独特的生活习俗。

一、杜尔伯特蒙古族婚礼的流程

杜尔伯特蒙古族主要是元太祖成吉思汗二弟哈萨尔的后裔,于明朝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从呼伦贝尔草原迁徙至嫩江中游东畔,今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境内,至今已有460多年的历史,现大约有人口4万。杜尔伯特部原来是在呼伦贝尔额尔古纳河流域生活的,那时称科尔沁部。1547年哈萨尔第十四世孙奎蒙克塔斯哈喇为了辅佐蒙古大汗达赉孙,与达赉孙一起从呼伦贝尔草原迁徙到辽河上游,松花江和嫩江流域。奎蒙克塔斯哈喇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博达喇有九个孩子,第八个名为爱纳嘎,游牧于嫩江中游东畔的古朵儿边部游牧的地域,并承袭了朵儿边部(杜尔伯特部)的名称,成为杜尔伯特部的始祖。①

历史上的杜尔伯特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在其它蒙古族部落的文化都在或多或少的发生变化时,这里还保留着相对多的最原始的民俗民风。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变,蒙古人曾经历过抢婚、从表婚、交换婚、收继婚、入赘婚等不同的婚俗类型。在杜尔伯特,现在的蒙古族婚俗虽然摆脱了原始形式的束缚,但却保留了许多传统的程序,现代称这种婚俗为“蒙古婚礼”。②杜尔伯特的蒙古族传统婚礼可分为求婚、订婚、聘礼、结婚四个程序。其中求婚,是男方托媒人到中意的女方家提亲,蒙古族遵循“多求而与之则崇之乎,少求而与之则贱之乎”的原则,求婚一般都的上门多次,女方才能表示同意。女方同意后,男方家长、媒人及准新郎便携带礼物来到女方家,商定聘礼的数目和结婚的日期,这就是所谓的订婚。订婚之后要下聘礼,是指男方按照订婚时商定的日期,携带全部或部分聘礼送到女方家。聘礼之后便按照订婚商定的日期举行结婚仪式。结婚又分接亲、送亲、婚礼三个步骤,每个步骤又分若干环节。如表1所示。

二、杜尔伯特蒙古族婚礼音乐的分类

(一)仪式音乐

仪式歌,是在蒙古族婚礼的每个过程中演唱的歌曲,多数都是科尔沁短调民歌。在求婚和结婚两个程序中都需要演唱仪式歌。求婚时,男方到女方家说媒,要请唱歌好的亲友或祝词家同行。到女方家后,在求婚的过程中歌手要唱《求婚歌》,或同行的祝词家诵《求婚赞词》。歌的曲调不固定,但内容大致相同,也可以即兴现编。结婚仪式分接亲、送亲、婚礼三个环节。新郎接亲时,在男方迎亲队伍快到新娘家时,要停下来拢火、载歌载舞,这时经常唱《哈日乎》等;在迎亲的第四关索取“沙恩图”的过程中,男方的随行歌手要一首接一首地唱赞歌,直到女方满意把“沙恩图”交给新郎。在迎亲的第五关,新郎在扮装时,女方的歌手要唱《扮装歌》,接亲仪式结束。接下来是女方的送亲仪式,新娘在改头饰的时候,梳头的亲人要为新娘唱劝嫁歌,如《春梅》是在杜尔伯特婚礼上常唱的劝嫁歌;接亲队伍即将返程时,女方亲友要为新娘唱《送亲歌》。当迎亲的队伍返回到新郎家后开始举行婚礼。婚礼的第一个环节是“拜火祭天”,这时歌手要唱《拜火歌》;在婚礼喜宴结束以后,娘家人即将返程时,还要举行告别宴,送亲的队伍要唱告别歌,如《阿拉格沙嘎吉盖》。现代蒙古族婚礼已经简化了告别宴,这首歌歌便经常在婚礼喜宴上演唱。

(二)喜宴音乐

1、喜宴歌。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长期的游牧生活养成了他们粗犷豪放的性格,有宴必有歌也是他们豪放性格的淋漓尽致的写照。喜宴歌,就是在婚礼答谢酒宴上演唱的带有一定仪式意义性质的蒙古族民歌。婚礼喜宴歌中,最能体现仪式意义的是开始歌和结束歌,主要来源于酒宴常唱的原生态歌曲和一些宗教性具有赞美意义的歌曲。其中原生态歌曲是牧民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总结、加工而形成的歌曲,能够反映牧民们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如牧歌、思乡曲等。赞歌,多带有宗教色彩,也有牧民在生活中形成的赞美马及其他的颂歌。在婚礼酒宴上,男女双方的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齐聚一堂,围桌而坐,新郎家则把准备好的美酒佳肴一一端上餐桌,开始招待所有的亲朋好友。若是富裕人家则要摆“全羊宴”。1新郎、新娘都要换新装,然后逐桌叩拜、敬酒、点烟。同时,祝词家、歌手们要为主宾席唱歌、诵赞词。如《祝酒歌》、《杜日奔高劳》、《杜日奔达来》等曲目是经常演唱的。在较早的杜尔伯特蒙古族传统婚礼喜宴上会有祝词家朗诵祝赞词,现代由于受汉族婚俗的影响,由祝词家朗诵祝赞词的环节已经不多见了。

2、喜宴四胡曲。四胡是除了马头琴以外,在蒙古族中最常见的乐器,也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乐器之一。在以前的蒙古族村落里,几乎家家都挂着一把四胡。很多蒙古族四胡艺人都可以自己制作四胡,可见蒙古人对于四胡的喜爱。因此蒙古族的传统婚礼喜宴上,一定少不了四胡表演的。在酒宴期间,会有亲友主动拿起四胡或马头琴或为唱歌的歌手伴奏,或者自拉自唱一曲,又或只拉曲子助兴。伴奏的曲调和歌曲的曲调相同,有的歌曲还会有短暂的间奏。

3、喜宴好来宝。好来宝是蒙古族古老的民间艺术的一种。它在明朝嘉靖年间跟随科尔沁部的东迁而传入杜尔伯特。好来宝是一种说唱结合为一体的民间说唱艺术,用四胡伴奏。类似于汉族的莲花落。有扎达盖好来宝(单人好来宝)、达日拉查嘎式和比图式好来宝(双人好来宝)、达古布吉克好来宝(多人好来宝)③。好来宝要求韵律和谐、节奏鲜明的,如同口头即兴诗。因此,在婚庆喜宴现场,还会有即兴好来宝助兴。内容丰富多彩,多为即兴编唱的祝福吉祥的词,曲调欢快明亮。

三、杜尔伯特蒙古族婚礼音乐的特征

1、婚礼音乐歌词特征。蒙古族传统婚礼音乐中,一部分词是赞颂和祝福的内容:有赞颂新娘漂亮大方,聪明伶俐,如《色令布隋灵》:来到柳树的树荫下/载歪一会儿入了梦乡/梦中我做了新郎倌啊/新娘就是温柔美丽的隋灵姑娘。有赞颂新郎英俊勇敢的;有祝福新郎新娘未来生活的。一部分是诉说娘家人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的:如《春梅》全曲有六段歌词现只节选两段:满头飘洒的乌黑头发啊春梅/妈妈给你绑扎起来/断线的珍珠从两眼掉下来/妈妈劝你不要太伤怀//爹妈若有金银满柜箱/一定给女儿丰厚的嫁妆/爹妈没有金银满柜箱/柜柜箱箱为你做嫁妆。这是讲述女儿即将远嫁,母亲为其梳头发,每梳一下,便嘱咐一句;又如《其其根其木格》。在遣词方面,习惯用比喻的手法,常用植物或动物来比喻人物,如《亲达门昂嘎》,用芦苇来比喻姑娘。由于杜尔伯特蒙古人与汉族杂居已久,受汉族文化的影响颇多,一些生活用语经常是蒙汉两种语言混用。如上例,“春梅”就是典型的汉族人为女孩取的名字。

2、婚礼音乐调式、结构特征。蒙古族民歌绝大多数为五声音阶,杜尔伯特蒙古族传统婚礼歌曲的调式更是丰富,以羽调式和徵调式居多,宫调式和商调式次之,而上例《春梅》的旋律,则是较少见的角调式。

这种调式尽管听觉上稳定性欠佳,但便于反复吟唱,已具备了相对完整独立的调式基础。四胡伴奏或独奏的乐曲中,多数是二乐句和四乐句的单乐段,具有较强的对称结构,除具有完整的单月段和复乐段结构外,有些还具有变奏体和循环体的结构。在旋法上,较多采用鱼咬尾的写作手法,也经常使用出现“大跳”的应用,使乐曲具有起伏感。

3、婚礼音乐节拍特征。由于杜尔伯特属于东蒙地区,这里较早地离开了通用蒙古语的语言环境,他们在黑龙江地区与其他民族以大杂居小聚居的形式生活着,在婚礼歌中“长调”即节拍自由的散板较少见,多为节拍规则的“短调”形式,基本为4/4和2/4拍子。如:《哈日乎》2/4;《祝酒歌》2/4;《春梅》4/4;《杜日奔达来》4/4;《杜日奔高劳》4/4等。四胡独奏时,还经常出现模拟马蹄声响的节奏。如《阿拉格沙嘎吉盖》4/4。

4、婚礼音乐的旋律特征。传统的婚礼歌曲旋律风格丰富多样,有质朴豪放型的,如《哈日乎》。有婉转优美的,如《杜日奔高劳》。有热烈欢快、在婚礼喜宴上常唱的《杜日奔达莱》,其旋律中切分音、附点音符的运用,以及旋律线的大幅度跳进,都使得音乐的表现力大大加强了。同时,在上下句问答式曲式的基础上,还出现了起承转合的四句式曲式结构,更加丰富了婚礼音乐的表现力。

杜尔伯特蒙古族的传统婚礼音乐可以说是伴随着婚礼全过程而演出的一部完整的、有故事情节的套曲。它不仅记录了婚礼全过程,而且如同一本蒙古族百科全书一样,综合反映了杜尔伯特蒙古族的历史、民俗、社会、信仰以及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是值得我们去搜集、整理、挖掘、研究的瑰宝,也是继承与发扬杜尔伯特蒙古族音乐文化不可或缺的篇章。

注释:

①波·少布:《黑水蒙古论》第4页,哈尔滨出版社,2004年版

②波·少布:《黑水蒙古论》第239页,240页,哈尔滨出版社,2004年版.

③李成贵:《杜尔伯特好来宝简述》第2页,黑龙江民族丛刊,1991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波·少布.黑水蒙古论[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7(12).

[2]波·少布.黑龙江蒙古族文化[M].哈尔滨出版社 2004(7).

[3]陈玉芝.草原民歌[M].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6(8).

[4]白晓清.黑龙江蒙古族[M].哈尔滨出版社,2002(4).

[5]包明德,文华.黑龙江省嫩江流域蒙古族民歌浅析[J].艺术教育,2004(4).

作者简介:刘桂香(1980—),女,黑龙江省林甸县人,汉族,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研究。

推荐访问:蒙古族 杜尔伯特 浅析 自治县 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