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匾园:翻开历史的书页


打开文本图片集

集匾额历史久远、展量规模宏大于一身的“重庆巴渝名匾文化艺术博物馆”,堪称国内匾额博物馆之最。馆中匾额凝民俗、书法、工艺于一体,透露出的文化底蕴,让人回味许久。

据说在乾隆十七年,乾隆皇帝下通州私访后回到京城。路上乾隆饥饿难耐,不巧当天正是大年三十,众多店铺关门,只有王瑞福开的酒铺仍在营业。乾隆一行人走进酒铺,王瑞福虽不知是皇帝驾到,仍盛情款待,使乾隆非常感动。第二天,乾隆便亲笔题写了“都一处”(意为京都只有这一处)的三字虎头匾,命人送到酒铺。王瑞福得知连忙朝天叩拜,将匾挂于最显眼的地方,从此酒铺名为“都一处”。如今,这面匾藏于重庆巴渝名匾文化艺术博物馆,静静地诉说着过往……

巧妙的馆内布局

重庆巴渝名匾文化艺术博物馆又名“瀚匾园”,位于嘉陵江旁李子坝公园,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可谓“依山傍水”。此处还有中国民间医药博物馆、国医书院,均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针灸·刘氏针刺熨疗法”传承人刘光瑞开办。

匾额博物馆建于3000多平方米的室内,藏有匾额3200面之多,最早的可追朔到大明宣德年间题写着“锦绣腾辉”的乌木官匾。挂于墙壁的匾额,依托着柔和的灯光,静静地散发出古典的韵味。论其匾额类别可分为祝寿匾、婚庆匾、励学匾、居室匾、建房匾;其中又有官匾、民匾之分。为了让游客深入、系统了解匾额文化,馆内游览路线设为“文字的演变、发展”、“序厅”、“科举状元”、“文治天下”、“官政匾厅”、“祠堂岁月”等。这些厅房被依次分开,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按顺序进入。置身四周环匾的房间内,岁月仿佛开始倒转,古时的民俗文化依稀展现在眼前,似近又似远……

这些匾额来之不易,刘光瑞跑遍云贵川等地,历尽千辛万苦;从村民的柴刀下、猪圈的围栏上、甚至是以匾为案的屠户手里,救下了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同时,刘光瑞还将匾额文化细加研究,出了一本有关匾额的书籍。“古人物质不富裕但精神富裕,与现今刚好相反,我建此馆的目的,就是要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财富。”

独具匠心的展示法

博物馆的入口处设有文字演变、发展图说,甲骨文碎片、古书展示柜。匾额是中国文化传统产物,它的出现离不开文字,同时又是书法艺术的重要载体之一。设置这一区域,是为了让人们知道, 3000多年前周文王建台礼天,其中的榜名“灵台”便是匾额的雏形。

“序厅”有一小亭引人注目,亭上挂有一匾“瀚匾园”,浩瀚如海匾额园,正好凸显了本馆主题。小亭的四根木雕柱来自一拆迁的寺庙,要不是刘光瑞前去“解救”,想必这四根古柱已化为灰烬。不仅如此,馆内用于装饰的镂雕门框、休息用的普通木凳均来自民间,甚至在“婚庆喜匾厅”还能见到花轿、抬货以及古式床铺。这些什物摆设与悬于墙上的匾额搭配,显得古香古色,民俗气息十足。

“官政匾厅”不同于别处,厅堂内整齐排放着3排镂雕背靠椅。正对靠椅的是一个舞台,拉开舞台的帷幕,“克迪前光”等3块官匾悬挂于一木板之上,木板的上下由导轨固定;当解说员对匾额介绍完毕后,该木板被抽拉至一旁,又有3块匾额出现在面前,这种别出心裁的设计好比幻灯片放映,平添了人们观赏匾额的兴致。当最后一面木板被抽开,博物馆外的嘉陵江映入眼帘,看着缓缓流过的江水,顿觉历史恰似一江春水东流去。“幻灯片”式舞台不光设计巧妙,其深刻的内涵也让人称道。舞台上悬挂的官匾以及后来出现的嘉陵江,暗喻人生如戏,贪官误入歧途收敛财富,最终一切会像江水一样付诸东流,而清官则能留下后世称颂的清廉品质,与世长存、流芳百世。

除了“幻灯片”的独特体验之外,“书法艺术厅”也能给人别样的感受。一案台置于厅堂中央,摆有毛笔、吸水纸、盛装清水的古砚。观赏着眼前的各式匾额以及竹制楹联,行书、楷书、隶书任你发挥。与“古人”以字会友,抑或是一决高低,全凭你的喜好。不但如此,刘光瑞还把匾额中的各种字体分门别类,将其制成字帖,供小学生练习书法,有了匾额相伴,想必孩子们在习得书法精髓的同时,还能学到不少历史文化。

“名匾”回廊

“名匾厅”好似曲折的回廊,走道两侧挂满百余块名人名士题写的匾额。不仅有傅山、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孙中山、冯玉祥等人题写的匾额;还有历代文人雅士题写的“二天”、“裹粮坐甲”、“清白遗风”、“正直难老”、“忠厚传家”等精品匾。

清代光绪年间的“九龙护珠”匾雕刻精美,九条龙栩栩如生,色彩鲜艳如初。在清代龙镇邪之,九之尊,代表着权威和权贵,只有皇亲国戚等权贵人士才能拥有。从此匾中流露出的,不仅是华丽,还有昔日皇室的点点滴滴。

其实,真正的“镇馆之宝”并不是“九龙护珠”,而是凝聚于馆内的文化底蕴、古往今来的智慧结晶。面对匾额,“看懂了是文化,读通了是历史”。

如今刘光瑞为了匾额博物馆的建设已投入了千万的资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刘馆长十分执著。他希望当地政府和人民能重视宝贵的匾额文化,让匾园化为浩瀚大海,将中国文化推向浪涛之巅。

推荐访问:翻开 书页 历史 瀚匾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