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虚拟旅游研究述评

[提要]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逐渐成熟,在旅游中的应用也逐渐成为旅游学界研究的议题。本文通过对研究虚拟旅游的50余篇核心论文进行分类研究,发现国内对虚拟旅游研究集中在虚拟旅游概念界定、虚拟旅游技术应用、虚拟旅游体验、虚拟旅游影响等方面,并对未来国内虚拟旅游的研究提出展望。

关键词:虚拟旅游;虚拟旅游技术;虚拟旅游体验;虚拟旅游影响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3月12日

一、引言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逐渐成熟,虚拟现实技术平台与行业应用逐渐在国内形成爆发的局势,2016更被视为国内虚拟现实技术商用元年,虚拟现实技术在旅游行业中的应用也随之成为旅游业界以及旅游学界研究的议题之一。

通过对知网以“虚拟现实技术+旅游”、“虚拟旅游”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得出55篇相关的核心期刊文章,本文将以此为研究对象,对国内虚拟旅游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对虚拟旅游在国内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性的评述。

二、文献回顾及评述

(一)虚拟旅游的概念界定。卢政营(2009)认为虚拟旅游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虚拟旅游是运用三维实景展示,将现实中的旅游场景制作成用于互联网、多媒体、触摸屏等多种载体进行不同角度观赏,获得身临其境般的体验。广义的虚拟旅游则是基于互联网或虚拟旅游技术(如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旅游,3D、4D影院的景点场景的虚拟旅游等),在现场实地旅游之外完成的在线信息搜索、功能服务和心理体验等活动过程,并对现实旅游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的旅游活动。徐媛媛、丁奕峰(2010)认为虚拟旅游体验是指在虚拟现实系统中进行旅游体验的一种新的体验模式。实现这一过程只需要通过计算机来创建一个逼真的可交互的虚拟旅游环境,就可轻松地实现旅游体验的大部分功能和内容。网上旅游不仅可以游览景点,还能够扮演角色,体验到现实中所没有的成就感,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郑鹏等(2010)以旅游体验为理想型,提出了“镜像体验”这一概念,试图以此建立起虚拟旅游研究领域的内核,并进一步以其为核心对虚拟旅游研究范畴进行探讨。

(二)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应用。朱晓华等(1998)以及徐素宁等(2001)介绍了虚拟现实技术并对其在旅游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许多学者认为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被广泛地应用在旅游行业中,如风景旅游模拟系统(杨键、耿卫东,2001;)、虚拟旅游系统(徐素宁等,2001)、虚拟旅游规划(王璐、吴华意,2004)、旅游规划系列图制作(黄会平等,2004)、景区景点虚拟导览系统建设(查爱苹,2005)以及虚拟旅游营销(何晓琳,2007)等。可以看出对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始于对技术概念的介绍,并通过实践中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在旅游行业中不断得到更多的应用。从2008年开始,许多学者开始关注虚拟现实技术与旅游教育的关系,认为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提高旅游实验实训教育的质量。陈丹红(2008)、燕浩鹏(2008)和梅雪(2017)认为虚拟现实技术在旅游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顾至欣、金丽娇(2016)以导游实训课程为例,选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通过实地实训教学、模拟实训教学与课堂实训教学的多维对比,发现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有效地提升实训课程质量。高义栋、杨小飞(2013)以比干庙实训平台为例,分析了如何利用3D与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导游实训系统,有效地解决实地培训中的弊端,提高培训质量。庄惠阳(2013)也认为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提升导游专业实训。

(三)虚拟旅游体验。实际的活动为旅游者带来实际的旅游体验,而虚拟旅游活动也能为虚拟旅游者带来虚拟的旅游体验,许多学者也从虚拟旅游体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梁留科等(2007)认为后现代社会以体验为中心的经济和文化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游戏与旅游的互动具有可能性,虚拟现实技术发展为网络游戏与旅游的互动带来可行性。徐媛媛、丁奕峰(2010)认为现代旅游业已经进入了虚拟旅游体验的新阶段。苏会卫等(2015)认为虚拟现实技术能为旅游者創造新的旅游体验方式与平台。郑鹏等(2009)在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虚拟旅游网站的基础上,以旅游体验为理想型,提出了镜像体验这一概念,认为镜像体验是对旅游体验的模拟,它们在实现路径和感知效果方面具有极强的耦合关系。潜在旅游者在虚拟旅游网站进行虚拟旅游,获得镜像体验,实现对旅游产品的“试用”,从而为其旅游决策提供了参考。熊伟、叶淋玮(2011)建立了虚拟旅游网站评价指标体系,认为国内虚拟旅游网站体验性设计不够。杨文娟等(2012)对虚拟旅游的体验质量进行研究,发现仿真性对虚拟旅游体验质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体验性、新奇性、丰富性、方便性。胡芬、张进(2013)对虚拟旅游体验者满意感的影响因素进行因子分析发现,影响虚拟旅游者满意感的主要有个人特性、信息内容、平台属性、人际沟通、娱乐服务等五因素。

(四)虚拟旅游影响。杨新春等(2011)认为虚拟旅游对传统旅游活动有一定的冲击性,但从整体来看对旅游业更多的是补充与促进作用。许多学者对虚拟旅游发展前景十分看好,认为虚拟旅游能够有效缓解文化旅游中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矛盾,增大文化资源受众面,为文化旅游事业发展提供高科技支撑(李德仁,2008),同时虚拟旅游的发展还能为一些旅游目的地带来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胡良民,2000)。

三、虚拟旅游未来研究展望

(一)虚拟旅游理论内核搭建。虚拟旅游研究开始兴起时,虽然部分学者已经尝试对虚拟旅游的概念与内涵进行解读,但目前研究成果总体还停留在特征和优劣势层面,未来对虚拟旅游理论内核及外延的思考,将有助于改变虚拟旅游“实践超前,学术滞后”的现状。

(二)虚拟旅游者。现阶段对虚拟旅游的研究,还主要停留在虚拟旅游技术、虚拟旅游平台以及虚拟旅游系统的硬件层面,对于虚拟旅游者研究还较为欠缺。从国外虚拟旅游研究现状看,对虚拟旅游者研究已经在虚拟旅游体验、沉浸、参与、娱乐、社交互动与连接、个性化、可达性、形象生成与地方依附方面产生了多样化的研究成果,国内未来对虚拟旅游者态度以及行为方面的研究也将势必增加。

(三)虚拟旅游企业或目的地。虽然国内现阶段还未出现专门的虚拟旅游企业,更多的是传统旅游企业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景区景点进行技术重建,但一些虚拟旅游APP的出现适用于当下虚拟旅游者的各种移动终端。研究显示,旅游企业和旅游目的地可以将虚拟现实技术使用在市场营销及促销、销售与分销、提高收入、规划与管理、遗产保护、培训、核心竞争力以及游戏化等方面。未来随着虚拟现实技术商业化使用的增多,国内对虚拟旅游企业或虚拟旅游目的地的研究也会逐渐增多。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同聚.虚拟和增强现实(VR/AR)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前景展望[J].数字教育,2017.3.1.

[2]张志祯.虚拟现实教育应用:追求身心一体的教育——从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与VR教育应用学术周”说起[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2016.6.

[3]卢政营.国外网络虚拟旅游研究述评:回顾与展望[J].旅游学刊,2009,24.12.

[4]徐媛媛,丁奕峰.虚拟旅游体验与营销模式[J].销售与市场(管理版),2010.13.

[5]朱晓华,闾国年.虚拟现实技术在地理学中的应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1998.3.

[6]徐素宁,韦中亚,杨景春.虚拟现实技术在虚拟旅游中的应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1.17.3.

[7]杨键,耿卫东.基于图像的虚拟景观漫游[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1.13.3.

[8]王璐,吴华意.赛博空间技术及其在虚拟旅游规划中的应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0.1.

[9]黄会平,马耀峰,张卫兵.基于MapInfo的旅游区旅游规划系列图制作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4.24.1.

[10]查爱苹.虚拟现实在旅游景区中的应用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5.4.

[11]陈丹红.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提升旅游管理实验教学质量[J].教育探索,2008.3.

[12]梅雪.基于VR技术的旅游实验教学应用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3.

[13]顾至欣,金丽娇.虚拟现实技术在导游实训课程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4.

[14]庄惠阳.助力导游专业实训的虚拟现实系统[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7.

[15]高义栋,杨小飞.虚拟导游实训系统中交互功能的设计与实现——以《比干庙导游实训VR教学平台》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5.

[16]燕浩鵬.虚拟现实技术在旅游实验教学体系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08.30.

[17]梁留科,余汝艺,李华辰.网络游戏与旅游互动的初步研究[J].旅游学刊,2007.22.7.

[18]郑鹏,马耀峰,李天顺,等.基于虚拟旅游的网站实现与镜像体验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9.23.2.

[19]熊伟,叶淋玮.我国虚拟旅游网站的功能评价研究[J].人文地理,2011.2.

[20]杨文娟,王昕,胡传东.基于体验的虚拟旅游质量评价实证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9.1.

[21]胡芬,张进.虚拟旅游体验者满意感影响因素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0.3.

[22]苏会卫,李佳楠,许霞.增强现实技术的虚拟景区信息系统[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版),2015.36.4.

[23]何晓琳.虚拟旅游的优势分析及其运作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7.22.

[24]杨新春,王金娜,刘玉.3D虚拟旅游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分析[J].中国商论,2011.35.

[25]骆高远,陆江东.“虚拟旅游”发展探析[J].消费经济,2011.3.

推荐访问:述评 虚拟 国内 研究 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