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青少年文化认同教育的思考

【摘 要】本文分析我国青少年文化认同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应通过学校重视、家庭熏陶、全社会营造良好传统文化教育氛围等措施,有效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树立民族自信,促进我国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

【关键词】青少年 传统文化 文化认同 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9B-0006-03

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有识之士认为,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在文化多元、价值观多样、国际形势纷繁复杂的形势下,有必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强化广大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培养爱国情感,增强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树立民族自信,以使青少年能更加理性地看待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促进我国青少年的全面健康成长。

一、我国青少年文化认同教育存在的问题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目前我国的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一)传统文化传承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经济全球化和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外来文化大量涌入,影响着中国当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冲击着我国青少年的传统价值观念,也影响着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1.传统习俗遭冷落。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世代代相传的习惯、风尚和礼仪,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以及各民族、各地区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庆和礼俗,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及人文涵养,有着教育和移风易俗方面的功能。不少青少年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比较冷漠,甚至不屑,但对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洋节日却表现出来极大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2.崇尚外来文化。以电影电视、流行音乐、网络游戏为代表的外国文化不断涌入中国,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狂热喜爱日本动漫的青少年不在少数,每年各地举办的日本动漫展览活动越来越多,在青少年中影响力越来越大,参加动漫真人秀活动的人数在不断增长。韩国影视艺人、偶像团体、娱乐明星、韩剧、美剧的追星群体人数众多。外国的商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便于购买,书籍、衣着打扮以及西方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正在影响着我国青少年。

3.爱国情怀淡薄。越来越多不健康的内容、失实的报道、负面的新闻甚至肆虐调侃式的恶搞在网络上传播,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质疑爱国情怀,如诋毁狼牙山五壮士、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等英雄人物。这些历史人物是我们的民族英雄,象征着英勇不屈、为解放事业献身的革命精神。诋毁英雄人物,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摧毁。而部分青少年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容易被煽动,在不了解真相的情况下,轻信谣言,发表激进言论,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如对毛泽东、周恩来和十大元帅等革命先輩不了解,爱国情怀淡薄,当网络出现不实内容时,也无从分辨,容易受网络舆论的影响,失去应有的尊敬。

(二)传统文化教育受到教学实践的局限。学校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渠道,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占据主要的地位,有着先导与示范作用。学校的艺术教育课程、第二课堂等方面都包含了较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仍然受到一些局限。

1.不少地方和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理念陈旧,认识不到位,仅让学生记忆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侧重点在于提高分数。这样照本宣科及“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学生被动接受,针对性不强,不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消化,不能使学生领悟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民族精神,不能在心理上产生共鸣,没有发自内心的喜爱,“不入脑”“不上心”。

2.没有课程规划和课时配备。多年来,传统文化教育处在一种既面面俱到,又没有形成系统的状况,基本上处于教育目标不明确、课程规划不到位、师资薄弱、教材少、课时配备不足的状态。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取决于学校领导和老师。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传统文化教育仍然存在教育内容缺乏系统化、课程设计孤立化、教学环节整体设计随意化、学校的日常工作和各学科教学各自为政等问题,教育效果不明显。

3.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单一。目前,我国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主要依赖学校、教师,教育方法相对滞后,形式呆板单一,教育教学的感染力不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传统文化教育无法延续与衔接,缺乏有效的评价方法、鼓励机制。青少年思想活跃,追求个性化,目前的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大多不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心理需求,理论多、实践活动少,口号化、形式化,比较空泛,与现实生活有距离,不能很好地与学生身心体验连接,缺乏吸引青少年学习的兴趣和氛围。

(三)崇尚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没有形成。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需要有一个崇尚民族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和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在现实生活中,违背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良现象依然存在,个别地方还相当严重。

1.对传统文化缺乏敬畏感。我们看到,从城市规划、建筑风格到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都往往与“国际接轨”,不少人喜欢用“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眼光看问题,似乎越洋化越时髦越好,崇洋媚外的倾向严重。很多青少年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敬畏之心,加上众多的历史文物、祖先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得不到有效保护,更加剧了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偏见与漠视。从“扶不扶”的道德疑惑到被毁坏、占为己有的共享单车,从三聚氰胺毒奶粉到假冒伪劣山寨产品,唯利是图、损人利己、急功近利等违背传统道德思想的社会现象时有发生,不断挑战人们的道德底线,也极大地冲击着青少年的传统价值观。

2.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诗词歌赋到琴棋书画,从功夫美食到茶道孝道,既表现形式多样,又包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但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不会唱中国民歌,不会跳家乡的舞,中国功夫也只是在影视作品中欣赏。他们演奏的是钢琴、吉他等西洋乐器、外国乐曲,爱吃的是麦当劳、必胜客等洋快餐,爱喝的是咖啡奶茶等洋饮料,对传统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不接触、不了解、不感兴趣,知之甚少,甚至把传统文化与陈旧、过时、落伍挂钩。

二、加强青少年文化认同教育的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深刻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是青少年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培养青少年民族文化自信、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作用。面对多元的现代化浪潮和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我们必须坚守传统,传承传统,打破原有的教育模式,与时俱进,探寻新形势下适应青少年成长特点的传统文化教育新思路和新途径,有效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学校重视,贯穿始终。首先,学校要将传统文化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比重,把传统文化教育贯穿教育始终。2012 年 9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在北京正式发行,明确的教育目标、系统的课程规划、规范的教材、足额的课时配备,必将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的长足发展。其次,要加强师资建设,解决好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中教师队伍的问题。一方面,着手培养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基础的专业教师,通过进修培训、观摩学习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使教师自如、灵活、到位地展开教学。另一方面,可以引进具有传统艺术修养的民间艺人、专家,开设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课程。最后,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依托校内文化资源,营造良好氛围。组织成立相关社团、兴趣小组、研究小组,开展主题活动,加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2017 年 4 月,在广西壮族“三月三”传统节日期间,南宁市各中小学组织了丰富的民俗活动,孩子们穿上民族服装,跳竹竿舞、吃五色糯米饭,参与节日民俗、活动采风、民间技艺、歌圩文化等活动,亲身体验民族文化魅力,对传统节日和民族文化有了广泛而全面的了解。这种类型的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受到学生与家长的欢迎。

(二)形式多样,加强体验。青少年喜欢活动,动手能力强,我们可以借助多样形式的传统文化活动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第一,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的形式,将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展现在青少年面前,提供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让青少年自己动手,亲手做,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不断地引导、熏陶、感染,在点滴中涵养青少年,使其逐渐形成具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价值观、审美方式和表达方式。如剪纸、书法、绘画、篆刻、茶艺、民乐、戏曲、功夫等。在生活中学习中国传统乐器、唱民族歌曲、跳民族舞蹈、穿传统服装、过传统节日、朗读古诗文等也是增加青少年生活体验的有效途径。近期,中央电视台的多档文化综艺类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受到全国观众的喜爱,持续火爆。选手们在节目中精彩的表现、深厚的国学底蕴及极富古典美的优雅气质,吸引了众多观众。“国学热”“诗词热”不断升温。第二,校内校外传统文化教育互补,充分发挥博物馆、艺术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育人功能,建立中小学生定期参观的长效机制,举办相关的文化展示活动,扩大活动的覆盖率和影响力。第三,加强与社区以及传统文化教育民间社团、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特色学校等民间组织的联系、培训与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传统文化教育公益事业,采取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政府购买、补贴等方式,建立立体化、多层面的传统文化教育组织体系。

(三)家庭熏陶,父母示范。一是重视家庭教育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的言传身教,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可以从勤俭节约、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等美德教育入手,让传统文化渗透在日常的衣食住行之中,形成尊重、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使青少年潜移默化地将传统文化教育转化成自身行为的一部分,不断提高文化自觉,建构文化认同。二是提高父母的传统文化素质。只有家长对传统文化产生内心的认可与接纳,在现实生活中熟悉和热爱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家教价值才得以实现。学校、妇联、文化中心等专业机构可定期组织活动,让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家长需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更好地引导孩子,积极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围。 (下转第29页)

(上接第7页)

(四)多方合力,营造氛围。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共同发力,大力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南开大学文学院刘运峰教授认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校园,要加强公民文化自觉和文化坚守的意识,敬畏、崇尚、尊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就是无声的教育。政府应尽快建立传统文化教育机构或文化中心,让青少年拥有便利地学习和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和场所。有关部门还要加强对各类社会媒体的管理,不仅要加强对国家主流文化的宣传,还要加强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宣传,同时有效地控制“西化”的泛滥,积极构建网上舆论引导平台,开展网络舆论斗争,勇于发声亮剑,驳斥错误舆论,及时澄清模糊意识,清洁网络空间,弘扬正能量。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发挥其职责功能,以文化传承为己任,推动各类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节目、高水平艺术作品的创作,提供生动活泼、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教育资源,引领尊重、崇尚、热爱、保护传统文化的新潮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强大凝聚力的源泉,是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与国家认同的核心。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正如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顾问张岂之教授所说:“作为中国的学生,要有一个立足点,即要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修养。唯其如此,才能有辨识世界文化的能力,才能有更高度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情感。”让青少年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灿烂与悠久,提高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民族认同感、归属感,把个人的成长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将来祖国的建设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共同努力的理想与追求、责任与担当。

【参考文献】

[1]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教育部社会科学司负责人就《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答记者问[EB/OL].(2014-04-02)[2017-05-01].http:///59/217059.shtml

【作者简介】黄鹂鹂,女,广西团校高级讲师,广西音乐家协会会员,研究方向:青少年艺术教育。

(责编 江月阳)

推荐访问:关于加强 青少年 认同 思考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