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一贯对口直升学校如何实现“1+1>2”

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是北京市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公平、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从类型上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一所小学对一所中学,一种是多所小学对一所中学。

九年一贯对口直升学校,两所学校均拥有独立法人资质。由于学段、办学规模、学校文化不同,要使九年一贯对口直升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贯通,就需要对口直升学校联手进行教育教学等内容的衔接探索和研究,最终实现“1+1>2”的办学效益,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思想理念:统一认识,达成共识

九年一贯对口直升为人才的培养和贯通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为学生升学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要使这种贯通优势充分发挥和显现,需要对口直升学校统一思想和认识,实现合作共赢。

目前,对口直升学校从组合上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双方自愿组合,中小学同属一个教育集团或在一个编制内,为了培养优秀人才联手开展贯通培养;另一种是行政调配组合,为了满足区域内百姓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促使教育优质、公平、均衡发展,通过行政调配,让一所小学对应一所中学,或多所小学对应一所中学。

九年一贯对口直升,首先需要学校管理者从育人的角度达成共识,认可这一对口直升模式。其次,需要学校管理团队凝心聚力,统一认识。最后,对口直升模式还需要赢得家长和群众的认可,形成良好的外部生态环境。

在开展对口直升研究和探索前,双方学校需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对口直升学校的共同优势是什么?各自学校的优势是什么?如何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二是,九年一贯对口直升学校如何开展探索和研究?需要什么保障和相应的激励机制?三是,对口直升探索和研究的显性目标是什么?最终目标是什么?四是,如何评估九年一贯对口直升探索和研究的成效?

九年一贯对口直升都需要学校间不断磨合、不断探索。”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思想需要渗透到对口直升学校涉及的所有成员,包括干部教师、学生、家长,此外,还需要得到周边社区居民的支持。

行动路径:重在衔接,协同探索

九年一贯对口直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衔接探索和研究,既可以整体设计、整体推进,也可以以点带面,逐步推进。无论采取哪一种方式,研究重点首先是衔接,其次是资源的共享、整合。具体探索步骤包括管理对接、寻找衔接点和开展研究。

课程,是学校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要实现学校间的无缝对接,首先要做好学段衔接课程。衔接课程的设计,常见类型有三种:一种是学科课程设计,由于教学内容不同、教法不同、环境不同等,小学与初中之间存在教育教学上的断裂,现在很多学校开设的学科衔接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帮助学生适应初中的学习和生活。另一种是综合课程设计,围绕中学生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六年级学生在教师带领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养和能力,为顺利进入中学学习打下基础。还有一种是主题活动设计,走進中学,感受中学生的校园生活,这是六年级学生的一项常规主题活动。

实施成效:资源共享,师生发展

九年一贯对口直升不仅为学生升学增加了选择的可能性,而且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1.开展跨学段探索,促教师专业发展

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机制,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途径。一是促进教师系统思考能力的提升。原有学制的最大弊端是中学教师与小学教师缺少深度交流和沟通,教师之间的交流仅仅限于同一学段内部。即使中学与小学之间开展交流也是仅限于教育教学衔接。这种衔接是一种短期常态行为,缺少系统思考,整体设计,容易造成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在同一水平上循环往复。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机制,打破了学段壁垒,为教师了解另一个学段的教育教学提供了便利,有利于教师对教育教学进行系统思考,整体设计,系统规划。二是促进教师树立全程育人观念。九年一贯对口招生使得两所学校需要思考如何培养学生,为直升学生搭建良好的成才通道。成才通道的搭建首先需要能纵向贯通学段、横向融合学科的授课教师。能贯通学段的教师,要了解6-15岁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了解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1-9年级),这对教师而言是专业挑战和成长的机会,需要教师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突破在一个学段授课的教学思维和习惯。横向融合学科,需要教师不仅具备心理学知识,而且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

2.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

在九年一贯对口直升学校,学生年龄一般为6-15岁,这种年龄跨度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主要体现在学生交往范围及空间的扩大以及展示的平台更加多元丰富上。

一是拓宽学生交友范围。在九年一贯对口直升学校,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不再局限于同一学段之间的交往,可以扩展到跨学段学生之间的交往。可以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校育人需要,开展各种活动,实现“大带小,小促大”,进而提升学生的素养和能力。二是丰富学校课程体系。学生是学校课程的一部分,跨学段学生丰富了学校的课程体系,促使课程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针对学生成长需要,学校可以开展社团活动、举办学生讲座、组建兴趣小组等。

编辑 _ 于萍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创新常规德育,将“外在的、外显的”规范要求,转化为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使学生能够理解行为规范背后的意义和价值,愿意主动按习惯养成的标准去做。其特色可概括为:1.帮助学生从内心认同学校的规章制度;2.通过“实、深、透”的一系列具体教育策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3学生以学校文化为荣,将良好的习惯辐射到学校以外的场所,并伴随终身发展。

魏振水(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师教育出版事业部主任)

中小学教师培训资源建设要坚持四个原则

第一,以师为本。为什么要建设中小学教师培训资源?最终是为了教师的用。使用这些资源,支持教师提升教育教学和教研能力,服务于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以教师的需要和发展为本,是教师培训资源研发的第一准则。第二,实践取向。三位在报告中谈到的任务驱动、问题解决,最终都是要支持和帮助教师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积累、沉淀和优化资源。这非常符合教师本身就是反思性实践者的特点。第三,公平+个性。孔夫子讲,有教无类,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教育公平;但孔夫子还讲因材施教,就是强调个性化。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不同,需求各异,所以教师培训资源研发既要保证大多数教师的需要,也要满足个别教师的个性化需求。第四,协同共建。任何一个教师培训机构都不可能穷尽所有资源的建设,只有协同建设才是出路。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协同共建带来了最便利的条件和基础。

推荐访问:对口 九年 如何实现 直升 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