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探析

摘要:针对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现状进行了成因分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现状及对策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人生活、工作、学习、沟通的必备素质,特别是对以能力为立身之本的高职大学生来说,计算机技术水平的高低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强弱,已经成为衡量其质量水平和职业能力的重要尺度。因此,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更应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然而,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现状堪忧,影响了牛业后的就业竞争力及专业创新能力。

一 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了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训练,大多数学生使用电脑主要用于QQ聊天、玩游戏和看电影等娱乐活动,而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能使用计算机的相关工具软件解决专业等应用方面的实际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诸如毕业论文及推荐表之类的版面设计都需求助于人。这种现状严重背离了当前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分析这种现状的成因,笔者认为存在以下几种:

1 学生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学大多采用统一的计算机理论教材和上机指导方式,造成学生把计算机只看作…门课程来学习,而不是作为一项能力来培养训练。大多数学生仅仅是为了通过期中、期末及计算机等级考试,是为考试而学习,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因而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不够重视,学习计算机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等考完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也随时间的流逝而忘记。

2 教学模式僵化,教学方法不相适应

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的教学与许多学科一样,至今仍改不了教师按教学计划与进度一味灌输,学生拿着“口袋”一股脑装的传统模式,而忽视了高职大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使得有基础的学生听起来觉得缺乏新意而无味,基础差的学生又有可能因理解跟不上而听不懂,久而久之严重挫伤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整体教学质量下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一般都采用先讲理论再上机实践的教学方法,而对于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这种教学方法则是不可取的。在多媒体教室里,采用教师边讲边操作、学生边听边看的“放电影”方式进行教学,在随后的上机实验课中,学生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对内容已生疏,很难象“回放电影”方式一样重复老师课堂演示的操作,有很多问题需要教师及时解决,而教师面对众多的学生,在有限的上机实验课上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无法解决所有学生提出的问题,久而久之,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影响教学效果。

3 教材版本陈旧,内容缺乏专业针对性

在许多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使用的计算机教材版本陈旧,内容滞后。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开设同样的计算机课程,与本专业脱离太大,搞一刀切,不考虑是否适合本专业、是否以后本专业能用到。开设的有些课程可能以后永远也用不到,而以后能用到的课程又不开,出现了这样一种既矛盾又脱离实际的问题。譬如Visual FoxPro6.0被列入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必修课程的原因就很令人费解,一般的计算机办公和家用极少用到VFP,纯粹是为了应付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需要。

4 实验条件不匹配,考核方式不合理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实践教学设施投入不足,学生在理论课学习数天甚至数周后才轮到上机实训,这样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的考核仍仅限在笔试上,实验成绩只是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实验课一般只注重考勤。教师的指导能力和学生实验能力,从课程体系的考核中几乎得不到反映,致使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走入一个误区——死记硬背。有的学生只会答卷,不会操作计算机,甚至找不到键盘上的键子,也不知该如何按键。这样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埋没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求知欲。

二 对策

1 高度重视

首先,作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应把计算机应用能力作为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之一,高度重视高职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从师资培训、新式教材的采编、教学及实验设施的配备、实训基地的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切实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操作技能,使之成为高职大学生所具有的优势、特色。其次,教育和引导高职大学生重视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明白,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应用,已成为时代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专业能力一样重要,是以技能为特色的高职大学生的立身之本、优势所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创新教学模式

(1)实施分层次教学。新生入学后,可以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组织一次计算机基础和应用能力的摸底考试,根据考试情况以及不同的系别将学生分层组班,对层次低的班级应适当增加一些课时数,尤其是上机实验课时数。每个层次的学生采用同一本教材教学,但其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应有所不同,初级班的教学内容需要更细致具体,这样有利于基础稍差的学生理解、消化。而且同一个教学班的学生能力相近,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差距不是很大,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兼顾到大多数学生求知的需要,使处于弱势的学生通过努力实现从弱势进入优势的可能,便于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良性的竞争,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进行分项目阶段式集中性教学。根据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过于分散、实验条件一时无法根本改善的现状,可依照专业需求,把计算机课程内容划分为若干个教学模块项目,分不同的时间阶段进行集中性教学,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与实验资源,另一方面更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目标,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有一定的时间间隔通过自学去提高。

3 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可根据专业特点来选择开设与专业相适应的课程项目,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项目,如办公自动化软件模块,可以采用先按设计好的案例进行上机操作,然后再讲理论进行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熟悉计算机开始,从生动活泼的练习软件开始,引起学生探索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力。如果实验条件好的话,还可以把理论课与实践课合二为一,老师边讲边演示,学生边听边练,师生互动,使学生自觉参与教学的意识得到加强,实现轻松、积极、活跃的课堂学习效果。这样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该节课的理解,而且也能省去教师上机逐一进行辅导理论课上内容的重复过程。总之,应根据不同的课程模块项目,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把计算机中抽象的、深奥的理论和不容易被非计算机学生理解的内容尽量讲得通俗易懂、化繁为简,这就需要教师多钻研教材教法,在教学中巧用形象比喻,善于用生活中鲜活的实例来设计教学案例,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

4 改革考核方式

根据计算机课程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特点,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考核应更加注重实践应用方面,考核方式也应从传统的以“笔试”为主向以“机试”为主转变。较笔试而言,上机考试更能考核学生的能力,并且,学生的每一次上机实验操作都可看作是一次机试,都要求学生上交作品,从而把传统的只对学习结果的考核转变为对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双重考核。这样一方面有利于考核结果更客观、更公正,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学习更有动力、目标更明确。

5 及时更新教材

计算机知识、技术更新速度之快,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这就要求计算机教材要及时更新。众所周知,好的教材往往能使教与学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方便于教、有利于学角度考虑,在选购新教材、甚至自己编写与专业相适应的计算机教材方面,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尤显重要。

6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当前计算机教学手段多样化提供了基础。高职院校应充分创造条件使教师从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中解脱出来,努力适应计算机课程各模块项目式教学的需求,广泛采用多媒体投影式演示教学、网络视频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平台等多种教学手段,促进教学内容更直观、更生动、更丰富,最终实现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的目标。

推荐访问:探析 计算机应用 计算机专业 培养 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