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无悔青春献给地质事业


打开文本图片集

有这样一群人,当我们坐在温暖舒适的办公室里时,他们在偏远的山间奔走;当我们享受美味佳肴时,他们背着罗盘和敲山锤,啃着干粮;当我们用现代化工具上网、聊天打发时间时,他们可能正在没有通信信号的地方,用小本子记录工作信息;当我们陪伴父母子女享受天伦之乐时,他们却远离城市的喧嚣,远离着亲人的怀抱……他们穿梭于祖国的崇山峻岭,他们常常风餐露宿、历经雨雪严寒,坚守着理想、信念与追求。他们就是可敬可爱的地质人,用青春和热血为祖国的地质事业贡献着力量。

周益民同志就是其中一员。从刚踏入地质学大门的学徒,到现如今的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岩土工程事业部地质工程院副总工程师,他始终保持着谦虚严谨的赤子之心,三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成绩斐然,获得多项殊荣。2017年,周益民荣获黄委劳动模范称号。

在小浪底摸爬滚打的日子

“小浪底地质队”这个黄委会设计院(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前身)最早的基层生产单位,现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可在周益民同志的脑海里,那里承载了他许多难忘的回忆。从1984年工作之初到2004年这个单位撤销,整整20年,他的编制未曾离开这个单位一天。他也成为20世纪80年代后地质总队(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岩土工程事业部地质工程院前身)在小浪底连续工作时间最长的人。

工作伊始,周益民被安排到工程地质学泥化夹层研究专业组。他从钻孔编录、地质测绘、平硐素描到泥化夹层现场原位抗剪试验选点观测等地质基础工作做起,虚心向老师傅学习,勤学苦练,逐渐认识了不同類型泥化夹层结构特点和构造特征。工作中,他渐渐发现,地质人员给水工设计专业提供的地质剖面图上,展示出的各岩组泥化夹层数量、类型、延伸长度和分布高程因人而异,水工设计专业相隔不长时间就要求地质人员对剖面图进行复核修改,进而改变设计支护方案。经过反复琢磨与思考,结合在地质调查中对泥化夹层的深刻认识,他提出“点、线、面”研究思路,圈定各岩组各层泥化夹层空间分布位置,固化其地质力学指标建议值。此方法得到时任黄委会设计院地质处副处长马国彦和专业组长李振中的肯定。为此,周益民专门设计了泥化夹层野外调查统计表格,带领几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和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原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的实习生,对小浪底坝址区,特别是左岸单薄分水岭(水工建筑物集中布置区)开展了泥化夹层野外开挖追踪调查研究,结合钻孔、平硐揭露的泥化夹层特性研究。用两年多的时间,彻底解决了泥化夹层稳定性这一制约小浪底工程建设的复杂地质技术问题,也为他后期主持参加完成的左岸建筑物区洞室围岩稳定分析专题报告、泄洪建筑物进出口高边坡稳定性分析报告通过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审查奠定了基础。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左岸单薄分水岭施工期间,他提前1~5天拟文成功预报了导流洞、11个路边坡、消力塘上游边坡、电站尾水渠边坡等几个重要滑坡、塌方,确保了施工方人员生命及财产安全,出色地完成了工作任务。

野外地质工作是辛苦的,地质勘察中常常会遭遇无法预知的艰险,伤残也时有发生。地质测绘、泥化夹层开挖追踪调查时,在山坡上、沟谷中,周益民无数次跌倒又爬起;在小浪底水文站后陡峻岩坡上,密密麻麻的酸枣刺在他身上划出数不清的血痕;在风雨沟溢洪道进口边坡开展地质调查中,他仰面跌倒,后背磕碰硬岩,当场晕厥,当同事扶起他时,他久久不能直起腰,随后检查得知,肝部碰撞摩擦受损,前后表层留下了3个大小不同的水疱(囊肿),这些永远地留在了他的身上。直到如今,一旦过度劳累,便会引发阵痛。即便如此,面对地质工作的危险,他从未畏惧,始终冲在前面。无论是钻场地质值班,还是1号交通排水洞地质素描,无论是住帐篷,还是睡在黄土窑洞中、猪圈旁,面对闷热天气、蚊虫叮咬、难闻恶臭等各种窘境,他不埋怨、不后悔,敬业爱岗,百折不挠。

岁月无语,青春有言。20个春夏秋冬,周益民先后参与了几乎所有与小浪底工程有关的泥化夹层、河床深厚覆盖层、泄洪及引水发电系统洞室围岩稳定,进出口高边坡,东河清和连地滩砂砾石料场,石门沟石料场、蓼坞滩水源地,业主营地,库坝区滑坡体,公路路桥,高压线路,地震台网选址、断层检测点等勘察研究工作,和小浪底工程结下了不解之缘,也练就了过硬的技术本领。他从一名普通的地质工作人员,成长为地质专业技术组长、地质技术负责人、地质队副队长、地质工程院副总工程师,主持完成的勘察研究成果荣获过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金奖。

厚积薄发 攻下石门坎

2003年前后,由于没有持续的勘察设计大项目支撑,导致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生产经营陷入困境,职工工资不能按时发放。2003年11月,从战略角度考虑,公司决心杀入水电勘察设计行业,与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天津电力设计院等4家单位一同竞标,以最低价中标云南李仙江石门坎水电站勘察设计标。时间紧,任务重。根据合同约定,自2004年开始,必须在两年内顺利通过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的水电口专家的两次审查,使业主及时拿到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项目立项、开工建设的两个批文。这是一项苛刻的、几乎不可能实现的合同条款。为了在水电行业创出品牌、创出信誉,公司领导权衡再三,决定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周益民同志。

石门坎水电站位于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右岸)和墨江县(左岸)交界的把边江上,电站总装机容量130兆瓦,静态投资13亿元。

2004年1月1日,周益民带领3名地质人员从普洱(2007年更名为宁洱)县城租车出发,历经8小时,抵达距离坝址区8公里的倮铁村。第二天一早,他们自带开水、方便面和饼干,翻山越岭3个多小时,抵达坝址现场,开始了现场勘察工作。尽管大家对勘察工作的危险早有准备,但是当陡峭的山坡、茂密的原始森林、汹涌的江水出现在眼前时,同志们还是倒吸了一口凉气。经过一天的现场勘察和地质调查,晚上回到驻地后,周益民立即召集大家开会安排近期工作,决定以1∶10000航测地形图放大,进行1∶2000地质测绘。地质人员两人一组,在坝址左右岸、上下游同时开展测绘。每组雇用两名民工摆渡竹排、砍树开路、驱赶毒蛇。四五天过后,雇用的两名年轻民工因为工作太辛苦提出辞职,两名中年民工由于增加了一倍工资才勉强留了下来。日复一日,同志们攀山涉水穿行在高山峡谷中。就在第十天的勘察工作即将收工,跨越河岸边巨石时,周益民不慎摔倒,右手掌、左胳膊、前胸、小腿等严重擦伤,一颗门牙磕掉在江水中,满嘴血。但他没有叫苦,也没有喊痛,只是爬起来擦掉了嘴角的血迹,稍作休息,继续往回走。

在周益民的带领下,大家日出而作,腰系绳索攀爬峭壁,行走陡坡,渴了喝山泉水,饿了吃方便面,对地质界线、出露地质点进行描述和量测定点;日落而归,在烛光下清绘地质图。50多个日日夜夜,他们完成了石门坎上下坝址2.5平方公里地质测绘工作,为后续坝址区勘探平硐、钻孔的布置奠定了基礎。

两个多月后,通往坝址的简易道路开通,大量地质、钻探、测量、物探、试验人员及设备陆续进场。周益民积极协调,统筹兼顾,安排各专业的勘测工作。勘测外业工作结束后,他没有休息,而是直接跟同志们开始了加班加点、紧张的内业地勘资料整理分析工作。通过努力,1个半月就拿出了高质量的预可研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当年10月,石门坎水电站预可行性研究报告一次性通过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的专家审查。11月,业主拿到了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石门坎水电站的立项批文。至此,公司领导心里的第一块石头稳稳落了地。

2005年年初,国家加大对西南原始生态林的保护,严控水电开发,避免毁林造成水土流失。此后,业主提出将预可行性研究阶段推荐坝型——面板堆石坝,在可行性研究阶段改为双曲拱坝设计,以减少面板堆石坝坝肩溢洪道开挖形成高边坡对林地的破坏,方便早日拿到建设开工批文。

当时,根据石门坎坝段的地形、地质条件,最适宜建设当地材料坝——面板堆石坝。业主提出的建设双曲拱坝,不仅改变了设计方案,也使公司面临三大难题:一是公司没有双曲高薄拱坝的勘察设计经验;二是高拱坝对坝基坝肩地质条件要求高,石门坎坝址的软硬相间砂页(泥)岩地层,并不适合建设高拱坝;三是建设高拱坝需要大体积混凝土,坝址方圆400公里内混凝土骨料较缺乏,没有大范围分布的天然砂砾石料场和常规的块石料场。但业主的态度很明确,要么建拱坝,要么退出。

公司会议上,几乎没有人赞成建拱坝。作为石门坎水电站项目副总设计工程师的周益民,凭借对砂页岩地层的认识、石门坎前期勘察的实践结果以及20年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勘察施工经验,大胆提出了石门坎坝址可以建设高拱坝,八箭山砂岩块石料可作为混凝土人工骨料的想法。当时,国内外没有在砂页岩地层上建设百米以上双曲拱坝、用砂岩作为混凝土人工骨料的先例。为此,公司领导先后两次从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聘请地质和水工方面的著名拱坝专家,前往坝址现场勘察、交流沟通,专家认为用八箭山砂岩块石料作为混凝土人工骨料建拱坝的结论基本成立。

2005年,面对挑战和压力,周益民再次出征。5月的云南普洱已进入旱季,把边江边,骄阳似火,江边滩地上地质、勘探、物探、试验、测量各专业200多人用彩条布搭建的临时工棚绵延百米,蔚为壮观。

周益民根据拱坝设计特点和要求,安排地质、勘探、物探、试验等专业开展地勘工作,并多次开会要求各专业负责人管理好现场职工,注意遵守少数民族政策,保护环境,生活垃圾必须焚烧填埋,建立固定厕所等,维护了公司形象,给业主及当地政府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2005年11月,石门坎水电站项目地勘外业工作圆满结束。2016年3月、4月分别编制完成了高质量的选坝报告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于5月、6月分别通过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专家评审。此后,周益民同志还主持参加了石门坎坝基岩体质量及力学指标取值研究、八箭山砂岩人工骨料特性研究、业主营地古滑坡体稳定性研究等专题。研究成果得到了业主专家的充分肯定,他主持完成的自主研发项目《高陡倾角层状岩体拱坝坝基力学指标取值研究》,获得了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石门坎水电站自2007年1月开工,至2011年11月两台65兆瓦机组发电,至今已经运行了6年,各项检测数据正常,2016年顺利通过竣工验收。云南省建筑业协会授予公司2013年度石门坎水电站勘察优秀工程一等奖。

克难攻坚 决战东庄岩溶

陕西省礼泉县叱干镇东庄村与淳化县车坞乡交会处的泾河大峡谷,这里山体雄厚,谷坡陡峻。被称为“陕西三峡”的东庄水利枢纽工程,就坐落在峡谷深处。

治理泾河对确保渭河和黄河安澜的意义重大。泾河东庄水库勘测规划设计工作自20世纪50年代起至今已有60余年,先后有多家勘察设计单位参与了前期的勘测设计和论证工作,由于种种原因,致使工程6次停滞或搁浅,立项之路艰辛而漫长。其中东庄水库2.7公里灰岩库坝段岩溶渗漏问题一直是制约工程建设的关键技术问题。

2010年10月,东庄水库新一轮项目建议书工作启动,背负着公司领导厚望,周益民同志作为主管地质勘察技术的项目副总设计工程师再一次披挂上阵。在首次现场勘察结束后,他夜以继日地查阅钻研最新的、已建水电站工程的岩溶渗漏理论和工程实践,并研读东庄以往的勘察研究成果结论、岩溶渗漏问题的研究方法和历次专家评审意见。通过分析,他提出了清晰的、完整的勘察研究思路,策划、指导、修改编制完成了勘察研究工作大纲、地勘外业各专业任务书等,明确了各项工作和技术要求。周益民先后沟通并筛选出河海大学、中国地质大学、长安大学、西安石油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参与东庄水库岩溶渗漏问题研究,主持参与编制了技术合同文件,明确了技术研究思路,审查了各单位的研究成果报告,组织成果验收,为东庄水库岩溶渗漏问题的探索提供了科技支撑。

东庄水库的坝址区为峡谷型“U”谷,峡谷地形复杂,四周多是悬崖峭壁,地质勘察工作条件十分艰险。周益民同志不辞劳苦,认真负责,时常忍受着膝盖半月板损伤造成的伤痛,同年轻的技术人员一起攀爬,亲自到现场指导确定勘探点、试验点位置。急工作所急,想工作所想,他积极协调各参与单位间的工作关系,不推诿、不抱怨、有担当,坚持检查常态化,遇到问题及时处理,身体力行,尽职尽责。

2012年8月,《东庄水利枢纽项目建议书》通过了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审查,并于2014年5月,通过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评估。自此,制约东庄水库工程建设的岩溶渗漏问题技术研究实现了重大突破。东庄碳酸盐岩库段库水渗漏形式以溶隙型渗漏为主,通过采取防渗措施水库渗漏量可控,东庄灰岩坝址建坝具备建设高坝大库的地质条件这一结论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目前,《泾河东庄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报告》已于2015年7月通过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审查。初设阶段主体工程地勘外业工作已完成80%,导流勘探试验洞已经贯通,越来越多证据证明了地质勘察研究成果的科学性、严谨性和正确性。

地质队员中一直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好女不嫁地质郎,一年四季守空房,有朝一日回家来,抱回一堆脏衣裳。”这曾是人们对地质人的调侃,也是周益民的真实写照。岁月如歌,光阴似箭,30多年来,他就是这样克服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用地质人的行动诠释着国家水利工程建设的不易,江河安澜带给人民的幸福。

有地质人说过,爬山的时候,他们常常会哼起《地质队员之歌》:“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每当唱起它,他们都会感觉到一种力量、一种自豪。

推荐访问:地质 献给 无悔 事业 青春